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腸道細菌會影響社交行為  成大研究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 時間:2021-07-14 12: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楊文君
腸道細菌會影響社交行為   成大研究登上國際頂尖期刊
論文唯一第一作者與責任作者為吳偉立助理教授,與參與協助完成研究的台灣學生合影。左至右分別為林元元、劉嘉瑋、吳偉立、賴姿廷、姚子宣。(科技部提供)

科技部今天(14日)召開線上記者會指出,成功大學研究團隊歷經6年的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以影響老鼠的社交行為,未來對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社交焦慮症等疾病治療開啟了一道新門窗。研究成果也在6月30日登上生命科學領域最頂尖期刊之一《自然 (Nature) 》 期刊。

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助理教授吳偉立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及生物工程學院 Sarkis Mazmanian 教授研究團隊透過國際合作,共同解開了腸道中的細菌如何影響宿主社交行為。

吳偉立14日在科技部線上記者會指出,他們首先觀察到「完全無菌鼠」與「正常的小鼠」在面對同種個體時,「完全無菌鼠」社交互動行為表現量均較低,但血液中的壓力賀爾蒙「皮質酮」濃度則較高。

接著,他們進一步用各種方式將「皮質酮」阻斷,「完全無菌鼠」就會恢復社交行為。同時他們也反向將「皮質酮」利用刺激的方式用到「正常的小鼠」身上,正常小鼠社交行為就開始缺損。

此研究成功破解腸道與大腦的摩斯密碼,證實了腸道細菌可調控動物的壓力反應與社交行為。吳偉立說:『(原音)我們發現一條腦神經的迴路是會被腸道細菌所影響,而造成行為的改變,這在過去是比較沒那麼多人去著墨;所以我們找到腸道細菌是經過什麼樣的神經機制,而去影響行為的表現,成功把這三件事情串在一起。』

除了找到關鍵原因,研究團隊也發現在「正常的小鼠」腸道中給予一種特定腸道細菌「糞腸球菌」,將可以降低其壓力賀爾蒙以及增加其社交行為,未來對自閉症、思覺失調症、憂鬱症、社交焦慮症等疾病治療將有幫助。不過吳偉立強調,「糞腸球菌」在醫界是讓人很頭痛的細菌,有非常多危險,所以要運用在臨床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