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史學巨擘余英時91耆壽辭世 生前感嘆本可富而好禮的中國 竟被這樣摧毀了

  • 時間:2021-08-05 12:4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沈聰榮
史學巨擘余英時91耆壽辭世 生前感嘆本可富而好禮的中國 竟被這樣摧毀了
如果不是共產黨把中國摧毀變成畸形社會,或許現在是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了。圖為2019年余英時特別透過視訊影片發表紀念五四運動百年看法。(圖擷自YouTube)

為什麼「外來的」共產主義,會在中國流行得這麼快、這麼廣?史學巨擘、中研院余英時院士解釋,除了民族主義這個強大動力之外,還有一部份原因則是因為儒家特別注重「均」與「公」的觀念,而這就跟社會主義有了共通點,也形成了「接引」共產主義進入中國,便於讓清末的知識人理解,並奠定一種同理心的、接受的心理基礎。

余英時認為,中國傳統主張的「均」,最早從孔夫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觀念一路推展、放大到「均田」「均稅」「均役」…,在「均」的思維框架中,士大夫最感義憤的社會現象就是「豪強兼併」,譬如批評「富者連田阡陌,貧無立錐之地」,都是傳統讀書人極端同情貧民、鄙視富人的反應,這與共產主義的核心關心議題—無產階級,外在觀念上就顯得非常相近了。

另一個儒家與共產主義都揭櫫主張的觀念的,則是強烈的「公」「私」之別。天下為公這種揚公貶私的觀念在中國綿延幾千年,而清末以來,因為資本主義主張保護私人,而割據中國的列強又幾乎是資本主義興盛國家,因此,在中國知識分子眼中,私的資本主義與公的共產主義便很理所當然形成對照組,這就是共產主義能在無形之中通過儒家傳統觀念的接引,很快打入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原因。

只不過,余英時認為,就拿著「均」「公」這些概念,在沒有仔細分析不同環境、不同病情、不同脈絡的狀況下,就認定共產主義是真理,急於拿這個理論當成醫治中國的藥方,結果,事實如眾所周知,中國為此付出可怕而痛苦的代價。

更讓余英時感慨的是,當中國發現這個大錯之後,還是走到回頭路上,市場制度、私有財產、階級分化等都回來了,但支撐這些運作的,不是設立一個公平機制,竟是用不正當、不合法、不文明的方式建構新體系,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中共體制的內在特色,就是貪污腐敗所形成的畸形社會。

余英時總結這段讓共產主義介入中國轉型期,而導致的一連串失敗其實非常扼腕,根據他的研究,其實中國社會從16世紀起已經逐漸常態發展出市場機制,余英時指出,至遲在明代末期,中國所發展出來的這個市場機制已經創造巨大財富,使中國的結構和價值意識都發生變化。

這時主張私不害公的論述也可以看到了,譬如「遂其私所以成其公」「夫私者,人之心也,若無私則無心矣」;而於本屬於相對概念的為富不仁者,觀念也起了變化,余英時說,從16到18世紀,地方的種種福利,諸如:印書、造橋、修寺、建宗族義莊…都是靠商人捐的錢,就連倭寇入侵搜刮後,濟助地方的也都是大商人,所以明代帝國以來特別流行「藏富於民」「富民是一方之元氣」這樣的尊富觀念。

余英時以他的研究判斷,中國社會若能順著16世紀以來的新的方向發展,如果不是被暴力革命橫加摧毀的話,中國今天也許是一個「富而好禮」的文明社會也說不定,至少不至於走上如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曾說的「權貴資本主義」,落得今天「為富不仁」,讓世界瞧不起的悲慘結局。

延伸閱讀

一代史學家殞落  中研院余英時院士辭世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