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工人運動

  • 時間:2021-12-30 17: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工人運動
面對惡劣的環境,工人發起以提高工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訴求的抗爭。(示意圖/Li Lin/Unsplash)

改革開放要求中國產業調整,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私有化,另一方面是東部沿海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加之中國剝削勞動力,對外開放的同時讓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居於加工廠的位置,使東南沿海的私營個體產業朝加工業發展。

國企私有化造成大量工人下崗,特別是在92年之後,隨著中國聲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化改革加速,造成大批下崗潮。沿海個體私營工廠需要大量流水線工人,加之農民依靠土地收入極度有限,大批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工廠打工,尤其在東部沿海。而工廠安全事故頻發、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等問題突出。在此背景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工運朝兩個方向發展,一方面是國企工人反抗國企私營化,另一方面是私人企業工人要求改善工作條件,提高工作待遇。

國企工人首波反抗私有化的浪潮出現在90年代初,抗爭展現出工人的團結、組織性和社會主義政治訴求。由於國企工人長年工作生活在一起,工人們已經存在既有人際網絡,加之工人通過企業工會和職工代表大會有一定的決策位置,工人們的組織、團結、串連有一定基礎。例如2002年3月11日的遼陽市國企工人上街示威參與者超過一萬人。在此之前遼陽鐵合金廠(遼鐵)已經持續抗爭兩年,在遼鐵工人的影響下,遼陽市的其他五家工廠工人逐漸加入到反私營化的抗爭隊伍中來,形成跨廠的串連。此外,2000年鄭州造紙廠工人、2002年大慶油田工人、2004年成都軍區下轄的重慶軍工廠3403工廠工人都爆發了重大影響的抗爭行動。重慶3403工廠工人發文指出「國有和集體企業的私化惡浪,造成了一個無本起家的新資本家階級,造成了像我們一樣的上億的新無產者」,3403廠工人跳脫出改善工資待遇的訴求,指出私有化造成的階級壓迫。工人們的抗爭除了反對國有企業私營,還包括揭露官員變賣企業從中牟利,要求返崗,成立獨立於國家控制的工會,甚至提出工人買下企業自營。政府對工人抗爭進行了殘酷鎮壓,雖然只有極少數的抗爭達到訴求,但抗爭鍛鍊了工人隊伍,普遍讓官僚提高工人的福利保障作為妥協。工人抗爭最終不敵政府私有化的手段,從1995年到2003年,國企工人從一億二百萬減至六千九百萬。

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東南沿海經濟加速發展。當時工人工作條件差,工資提高的速度趕不上GDP和通貨膨脹的速度,工作時間長,管理粗暴,工傷職業病頻發。僅舉工廠火災幾例1993年11月,深圳智麗玩具廠發生火災,84名工人被燒死;12月,福建省高福紡織廠發生火災,死亡61人;1994年6月,珠海一紡織廠發生火災,死亡93人。

面對惡劣的環境,工人發起以提高工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訴求的抗爭。1993年3月9日至5月23日,短短75天內,珠海共10家三資企業,先後發生12宗罷工事件,直接參與罷工的共有7263人次。2004年至2006年,是東南沿海工廠密集爆發工潮的時期。製造業私企工人流動性大,工人的團結和組織相較於國企工人難度更大,加之工人沒有太多的罷工經驗和學習案例,這一時期工人抗爭表現為即興而暴烈,政府採取高壓甚至鎮壓手段對付罷工。

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目前國企工人抗爭漸入低潮,東部沿海產業工人抗爭出現不同形式和變化,工運在艱難環境中仍在頑強的孕育新的動能。

作者:吳子游 中國青年學者,專長為性別研究。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