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為什麼中國的經濟杯葛效果不再?

  • 時間:2022-02-16 09:4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為什麼中國的經濟杯葛效果不再?
立陶宛深色蘭姆酒遭中國拒收,台酒全數購入,特別設計了具紀念價值的外包裝,印上兩國國旗,商品資訊標貼也由簡體中文版改為符合台灣標示相關法令的正體字版。(飲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圖:中央社)

2月10日,中國海關宣布暫停立陶宛的牛肉報關,變相用國家的力量「制裁」立陶宛的商品。事件緣由是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引起中國的激烈反對,中國在經貿方面打擊立陶宛出口至中國的產品從而恐嚇立陶宛退縮。然而立陶宛似乎未有退讓的打算,近日立陶宛向台灣申請輸出到各類農產品,正如上一次的萊姆酒一樣,中國堵著大門後就立即轉向中國旁邊的獨立國家台灣。

歐盟輪候主席國法國的貿易部長里斯特(Franck Riester)表示,中國和立陶宛的緊張關係相當於是中國和歐盟的緊張關係,並且表示在立陶宛與中國可能爆發的貿易戰中將堅定支持立陶宛。而G7其他國家都隨即跟進會在世界貿易組織控告中國,似乎聯合起來應對中國的壓迫已經成為文明國家的共識。

中國經濟脅迫的如意算盤不再打響

中國近十多年來一直都使用自己14億人口的經濟紅利去威迫利誘西方的跨國企業,讓其跟隨中國獨立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不時有報導指某個品牌因為地圖沒有將台灣列為中國的領土而被中國杯葛,不論是官方的杯葛或是民間的杯葛都令各個國家在中國經商步步為營,受限於中國的政治正確。全球化下「市場就是爸爸」,中國作為前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自然令各大企業蜂湧而至,而不論是Nike、Adidas還是汽車企業,都大舉進入中國市場賺到盆滿缽滿,中國成為各大企業增長最大的市場則更令各企業像吸毒一樣迷上人民幣,即使中國政策多加限制,例如限制外資須與國內企業合營等,一樣無阻這些大企業對中國的追捧。

然而,自中國與澳洲的貿易戰後,似乎所有事情都開始出現轉變。事緣是澳洲在武漢肺炎的源頭朔源上非常勇猛,而中國作為世界最度量狹窄的國家,自然作出小朋友式的反擊,隨即宣佈向澳洲出口到中國的紅酒、龍蝦甚至煤炭提高關稅,又一度阻撓清關程序,令澳洲的煤船塞在港口,中國以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方式報復澳洲,卻未迎來其所期望澳洲向中國苦苦哀求道歉、祈求中國原諒的畫面,反而其他國家大舉進口澳洲紅酒,甚至連中國的邊陲小漁村香港亦都被澳洲龍蝦塞滿;而另一次中國對台灣鳳梨的制裁,又令日本人和香港人再次大飽口福。中國的如意算盤不再打響。

中國消費疲弱 市場吸引力大不如前

而為什麼中國的經濟脅迫不再使各國政府及企業再如過往恐懼呢?原因主要有三。

中國的消費力大不如前,國內消費疲弱,因為中國的監管措施和疫情控制政策,令大批過往是消費主力的中產階級憂心自己的飯碗,將消費欲轉為儲蓄欲,甚至不少從事互聯網巨企和教培行業的年輕人失業,別說消費了,連房租都未處理好。中國的消費力疲弱可以從2021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窺見,僅比2020年同比增長1.7%,而其他國家卻是消費太強勁引致通貨膨脹。相比中國在疫情前年增8%以上,中國市場的消費力確實非常疲軟。這樣的市場對於外資及各國當然不如過往般吸引。

另一方面,其他國家在疫情下大水猛灌,以強勁的紓困措施去支撐國家經濟,去年西方國家因為疫情限制使人們無處可以消費,對於服務性商品的需求大減,而在後疫情時代人們揮舞著大把銀紙走向賣場,在過往一年大漲的股市和房市中獲利的人們花起錢來大手大腳,如美國便被這龐大的需求端所困,令通貨膨脹率大增,所以生產出來的產品全都走向歐美國家去應對如此強勁的需求;相對於中國的疲弱消費力來說,自然歐美這塊蛋糕更為吸引。

支持遭中國制裁的商品成為新風尚

而隨著中國和文明國家的衝突升級,在中國經商的吸引力亦大不如前,各國發現過往依賴的中國市場其實並非沒有替代品。例如澳洲龍蝦在本國銷售一樣被國民一掃而空,又或轉移出口到香港,一樣能夠賺到大錢。台灣的鳳梨在親台的日本人眼中更是一解相思台灣之苦的世間美味,不能賣向中國的鳳梨轉個手到日本,除了能賺大錢還能贏得日本人的好感,作為民調中全世界最討厭中國人的國家——日本(有九成人討厭中國),這一口鳳梨不僅是碳水化合物和纖維,更加是一種同仇敵愾下的一杯歃血為盟的血酒,似乎買一些被中國制裁的產品已成新風尚。正如毛澤東所言「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支持中國抵制的產品是一種新生活模式。

而東南亞市場和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印度正漸漸取代中國,不僅僅是供給端(供應鏈和世界工廠),更加是人口龐大的新銳消費群體形成的需求端。中國這招經貿制裁已經是明朝的刀,再揮動也斬不了清朝的官了。

作者》赤木黑肥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