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台灣令我有個心理輔導的夢—阿德勒名書分享(上)

  • 時間:2023-04-30 20: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台灣令我有個心理輔導的夢—阿德勒名書分享(上)
建立橫向關係,助人者應該從心底裡覺得與個案是平等的,就如朋友來找我們聊天一樣。(示意圖:Toa Heftiba/Unsplash)

在台灣生活3年多,最大的改變或許是自己小時候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是適合當一個心理輔導的角色,或者想當這樣的角色。但來到台灣後,受到很多很多人的幫助,特別是得到心理輔導背景的人幫助時候,那個感覺非常舒服,我能夠更清楚自己的種種,無論是情緒,還是行為。很多東西變清晰之後,人也比較少會鑽牛角尖,或者說能夠比較快把自己拉回一個安全的地方去釋放壓力。

台灣改變了我很多 我變得更溫柔、更圓滑、更通情達理

台灣是一個很注重人情味的國家,大家講話都令人聽得非常舒服。我想,我也是在這個環境下感受到講話的魅力和威力到底有多大,多能讓人感覺舒服,多能安撫別人的心,所以我自己也變得想成為這樣的人。慢慢地,我也開始學會溫柔、婉轉、心思細膩地去和別人溝通了。而結果當然是不錯的!我利用我學會的東西在台灣也發展出很好的人脈關係,生活也漸漸上軌道,嚐到了以前沒嚐過的甜頭。

除了學習台灣人的溝通方式,我學會更多的是心理輔導上的觀念,這些對我人生是有更大的幫助。而我想在這邊與大家分享一本非常著名的心理輔導相關書籍——「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真的是天書?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這本書無論是在現實生活,還是網上,都會看到不少人推薦。我當初當然也是抱著「大家都那麼推薦,說得像天書似的,那我一定要看看他是何方神聖!」的想法來看的。看完後,我想我也會推薦給我身邊的人看。推薦理由並非阿德勒的主張有多麼的神奇或者是「人生必讀」,而是裡面提及很多我們現今世代都流行的生活型態,但我們好像當作是一個普通的趨勢或者是常態,並沒有找出背後的脈絡或者歸因,理所當然地接收了這些資訊。如果看了這本書的話,會對我們現在生活上感受到的生活型態有更清晰的觀念,對自己、對自己與他人的連結、對他人,也會有更明瞭的想法。這本書也會為讀者帶來勇氣,我不能肯定地說它會帶來絕對性的改變,但起碼會讓讀者心中起了一圈圈的漣漪,稍微有一點動搖,這一點的動搖,就是想跨出去的勇氣。帶上這一點點的勇氣,再去做人生中的各種嘗試和探索,一定會感受到新世界。

簡單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重點:

  1. 人的生活型態是自己選擇的
  2. 要做到課題分離,不要介入他人的課題
  3.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4. 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
  5. 學會接納自己

書中具體內容當然留給各位讀者去自己細味品嚐,所以筆者就不在這邊透露太多。筆者想分享的是,我現在在大學修教育和心理輔導相關的課比較多,那身為教育與助人的學習專業的學習者,我在學校已經學習過很多這些知識了,在這本書中又能學習到什麼呢?或許可以給之後想往助人者身分發展的朋友們參考看看。

助人者不代表你插手別人的課題

第一個學到的是:我們真的不要去介入其他人的課題。我們身為想要做助人者的人,更加要有這種意識。就如書中所說,我們並不是要逼一隻馬喝水,我們是協助他走到河邊,喝水這個事情,就由他自己去決定要不要做,如何做,什麼時候做等等。

而且,筆者認為「助人者」這個詞,很有上對下的感覺,就是阿德勒否定的縱向關係。好像是「你比較需要幫忙,你比較低等,所以才需要能力比較高的我的幫助」這種感覺。但這本書主張並非這樣,橫向關係,才是我們需要做的,從縱向關係這個態度中跳脫出來,是我們助人者需要克服的一大關卡。我們應該從心底裡覺得我們與個案是平等的,就如朋友來找我們聊天一樣。如果沒有用平等的心態去與求助者溝通,求助者很大機會會建立更多的自卑和自我否定感,這樣我們根本就沒有在幫忙。

不知道大家認不認同筆者在「助人者」這個身分上的想法,或許是認同的或許是不認同的,沒關係,我們都有自己的世界觀。多元的想法自由自在地聚集在一起,才是多元社會,才是我們認識的台灣啊!篇幅所限,筆者將會在下篇繼續分享筆者在這本書中的學習,以及分享更多自我的觀點,希望大家喜歡我的獨見。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