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月入3000人民幣算中產 「四不主義」軟對抗抬頭

  • 時間:2023-07-21 15:1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月入3000人民幣算中產  「四不主義」軟對抗抬頭
中國近年「四不主義」大行其道,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子蔚為風尚。(圖:unsplash)

中國大陸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躺平族如雨後春筍遍地生,近年「四不主義」大行其道,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子蔚為風尚。廣州共青團日前發表「廣州青年發展狀況」專項調查報告,指近一成大學生和在職青年抱持「四不」,這還不包括失業青年。近年大陸學者紛紛就出生率下降出謀獻策,有人認為要適當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有人提議失業青年可先結婚生子,惹來大堆負評。辜勿論那些生在象牙塔內的專家學者如何離地,中國青年軟對抗,躺平抗內卷已成不爭事實,相信可見將來,由此而生的問題將百熱化,形成不可忽視的管治危機。

稱坐擁4.6億中產群 收入不及台灣最低工資一半

這個世界,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筆者發現中國的專家十分擅於此道,例如中國的經濟問題漸次浮面的當下,淅江大學資深教授、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指,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產群,達4.6億人。甚麼是中產﹖經濟學、社會學自有不同解說,有人認為「中產」是一種生活態度,是對改善生活質素的自我期許,因此當社會按收入呈橄欖型結構,即中產佔多數,社會便愈趨進步與穩定。中國有如此龐大的中產群作後盾,創下百年盛世指日可待。是嗎﹖當然不是。這位經濟學家按照亞洲開發銀行標準,發展中國家民眾每月收入介乎10至100美元便可算「中等收入」,兌換為人民幣,再根據中國物價調整,門檻大約是每月收入3000元人民幣(約1.3萬台幣),即連台灣最低工資月薪一半也沒有。

中國一直以發展中國家自居,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定下佔盡便宜,享關稅減免、延長磋商期限、非關稅壁壘等優惠待遇,先撇開這點暫且按下不表。中國地大物博,3000元放在一線大城市與偏遠農村,含金量天差地別,李氏言論發布後,立刻在網絡掀起熱議,不少人稱在城市租房都要3000元,這點收入根本不足以應付生活,或許把中產的「產」字改為「慘」字會更貼切。

自欺欺人標準:每週工作一小時不算失業

據香港《南華早報》早前報導,深圳富士康的智慧手機裝配線、零組件生產工人時薪為19至20元人民幣(約台幣88元)。假設工人每天工作8小時,週休兩天,月薪為3520元人民幣,已達李教授口中的中等收入水平,然而深圳作為中國一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3000多元人民幣的薪資應付日常生活可謂捉襟見肘。中國網民亦不住調侃:「每週工作1小時就不算失業,月入3000元當然是中等收入,邏輯完全自洽。」

順帶一提,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就業標準」包括每週工作1小時以上就屬就業,而且失業率調查只涵蓋城鎮地區,鄉村地區的失業人口被排除在外。在如此低門檻的就業標準下,仍有高達兩成年輕人沒有工作,料真實失業人數十分驚人。

壓迫青年不絕   白紙運動勢重臨

官方不時發文「敦促」青年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對躺平、四不等消極主義進行撻伐,而中國專家學者亦迎合國家方針,出謀獻策,奇招百出。日前大陸網上瘋傳北京大學教授梁建章提議徵收失業稅,以防青年惡意躺平,台灣亦有傳媒報導此事。翻查資料,梁建議失業稅的貼文年前已有,他亦在微博發聲明指這是謠言,從未提出該建議。到底是被惡搞或真有其事,筆者無從稽考,但梁教授過去確實有不少出位言論,如去年中出席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對於那些正在努力找工作的年輕人,「如果你短期內找不到工作,那麼就接受更多教育或者自我培訓,去提升技能水平,然後等待經濟好轉,或者去結婚生子也行。」趁失業空檔結婚生子,被網民瘋狂恥笑這位大仙「沒下過凡」,不過更離地的還在後頭,廈門大學知名教授趙燕青就提議引入懲罰機制對付「四不主義」,包括將養老金及社會保障房等社會福利,與子女數目掛勾,子女少或沒有子女的僅能獲得最基本保障。

作家張愛玲說過:「如果孩子的出生,是為了繼承自己的勞碌,恐慌,貧困,那麼不生,也是一種善良。」工作996(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每周工作6天)做到爆肝都不足糊口,或是畢業等於失業,又何來勇氣養育下一代﹖有時,不生並非惡意對抗,而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善意。不過,在舉國體制下,個人主義從來不值一哂,勞動力過剩時,米糧不足便硬推扭曲人性的一孩政策,令社會人口老化引伸的問題比其他國家嚴重,數年前新浪微博流傳一張「最恐怖的全家福」引起了網民恐慌,一家八口只有一個年輕人,揭開一孩政策給年輕一代帶來隱患的討論,現在惡果自嘗,又急推三孩政策救亡,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青年人不賣帳,總不能強迫生育吧﹖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今年四月四名大陸青年相約在著名景區張家界服毒後跳涯自殺,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中國青年的困境」在今年上半年成為熱搜。除了「四不青年」外,更有「45°青年」一說,年輕人自嘲在躺平與內卷(激烈競爭)之間,想捲捲不動,躺也躺不平,苦苦支撐在45°的窘態。不少分析指,如果任由青年問題發酵,沒有確切可行的政策出台疏導問題,終將引發政治危機。當中非一流大學畢業的基層大學生對社會現況不滿最有感,如去年11月下旬爆發的「白紙運動」便是由這類學生群帶頭的。「白紙運動」雖已退潮,但有意見認為這場繼六四後中國最大規模的自發維權運動,已重啟中國人的維權意識,當政府持續倒行逆施,民怨民憤積壓到臨界點,爆發一刻將驚天動地。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