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拉脫維亞專家:中國與中東歐16+1現靠「維生系統」存在

  • 時間:2023-07-21 15:14
  • 新聞引據:、美國之音
  • 撰稿編輯:陳文蔚
拉脫維亞專家:中國與中東歐16+1現靠「維生系統」存在
拉脫維亞中國問題專家切倫科娃表示,目前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機制實際上處於靠維生系統存在狀態。圖為2021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峰會」。(網路圖片)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16+1」合作機制,一度被視為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但是在波羅的海國家陸續退出以及COVID-19疫情後,拉脫維亞中國問題專家切倫科娃表示,現在這個機制雖然仍有14個國家,但許多國家正在討論是否退出,基本上已經名存實亡,可以說只是靠維生系統存在。

《美國之音》報導,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也是歐洲中國智庫網絡成員的貝爾齊尼亞-切倫科娃(Una Aleksandra Bērziņa-Čerenkova)分析中國曾經引以為傲的「16+1」機制指出,中國2012年設立此一機制時,是希望它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一個平台,但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大問題,甚至參與的國家後來發現,這個機制並非如中國所稱是「平台」,而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輪軸和輪幅的概念,除了中國是中心,其他國家則是處於相互競爭的關係,因而影響了參與意願。

切倫科娃表示,這個機制原本有16個中東歐地區國家加入,在希臘加入後,變成17+1,但這些國家有的是歐盟成員,有的不是,是多方面跨領域的嘗試。切倫科娃指出,這種形式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些國家並不是像中國認為的那樣整齊劃一,而且對於波羅的海國家來說,把它們稱為東歐國家是它們所不願意的。

務實考量經濟利益但發現利益只有中國有

切倫科娃分析,波羅的海國家正試圖在價值觀和發展方面將自己定位為北歐地區國家,雖然從經濟角度尚未達到北歐水準,但政治方面是期望的定位,但一開始波羅的海國家願意加入是基於務實考量,同時也因較大的歐洲國家從與中國交往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讓這三國決定試一試。

切倫科娃指出,波羅的海國家當時想法在於,可以透過當地強勁的基礎設施(港口、鐵路網),將過去靠俄羅斯維繫的物流,轉由中國替代,讓歐亞大陸聯繫起來,當然也希望透過這些基礎設施,向中國出口產品,即便這個想法可能有點天真。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波羅的海國家希望在高科技領域獲得外國直接投資,特別是這些國家勞動力品質好又不貴。

但波羅的海國家很快就發現,上述想像並非如它們所願。切倫科娃表示,歐洲國家意識到,這個平台是一個輪轂和輻條系統,即中國處於這個輪轂的中心,其他國家只是一根輻條,而不是他們認為的合作平台,而且這些國家之間還要相互競爭。

此外,在經濟方面,北京承諾的投資也沒有兌現,這些國家發現,雙邊貿易一面倒的有利於中國,而中國可以提供的基礎建設投資,它們也可以從歐洲的基建基金獲得。同時,波羅的海國家還發現,這個平台還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這讓這些國家不是很高興,特別是過於強調過去的社會主義,但波羅的海國家根本不認為這是其歷史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過去是因為被蘇聯佔領,在社會中仍具有非常強烈的負面含義。

不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且大環境加深對中國戒備

切倫科娃指出,這個機制一開始就被視為是中國分裂歐洲的努力,加上美國前總統川普上台後,美中關係的惡化讓許多問題浮出水面,大環境發生改變,進一步加深了中東歐國家對中國的戒備,甚至在疫情期間,年度機制也暫停了。儘管中國後來提升領導人參與層級,即便習近平親自主持峰會,但卻有六個國家元首婉拒出席,僅派部長與會,讓習近平遭到冷落,甚至對挽救這個機制不利。

隨著2021年立陶宛因允許台北在維爾紐斯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而與中國交惡並宣布退出此一機制,以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退出,有學者把目前這個機制稱為「殭屍機制」,但切倫科娃說,該機制雖然還有14個國家,但它們參與的興趣大減,再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一些國家正在辯論是繼續留在裡面還是退出,它基本上是名存實亡。

科倫波娃表示,這個機制肯定沒在蓬勃發展,若用生死比喻,可以說正處於用「生命維持系統」上,她強調,當下在波羅的海國家,中國並不是一個顯眼的角色。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