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跟李嘉誠對賭?長實打出第一槍 中港地產凶兆連連

  • 時間:2023-08-18 17:3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跟李嘉誠對賭?長實打出第一槍 中港地產凶兆連連
香港富商李嘉誠 (資料照/ EdTech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lickr)

近日香港人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是「你敢不敢與李嘉誠對賭﹖」皆因香港首富李嘉誠創辦的長江實業集團,以市價7折出售位於油塘的樓盤「親海駅II」,擺明要錢不要貨,務求以最快速度清倉讓資金回籠。李嘉誠自發跡以來投資眼光獨到,往往在市場逆轉前超前部署,被外界冠以「超人」稱號,當他開始拋售香港房地產,此時仍托錢入市買樓投資等同與誠哥對賭,勇氣可嘉。從長實減價速銷的一波操作,預視中港地產市道前景黯淡,而靠房地產作為經濟火車頭的中國,更是危機四伏。

李嘉誠「走得快好世界 」

早於2013至14年間,商家紛紛籌集資金瘋狂搶進中國市場之際,李嘉誠像已看出中國投資風險愈來愈高,加緊腳步撤離中國樓市,並私有化自己的上市公司,大舉進軍歐洲。當時很多人質疑他的決定,現在人人事後孔明,大讚李氏洞察先機。李嘉誠撤離後,中國房地產開始走下坡,新華社旗下智庫以〈別讓李嘉誠走了〉為題發文,指李在中國投資獲利不能說走就走,拋中國於不顧。不過,官媒的態度正好給地產大亨們一個警示,深刻了解中國並非自由經濟,令更多富豪、外資隨李的步伐悄悄淡出中國市場。

香港樓價幾乎冠絕全球,港人經常笑言:「何時是買樓好時機﹖就是你買得起的時候。」香港樓市在過去幾年一直低迷,升斗市民有自住需要的,便趁低價入市,投資者則憧憬疫情過後中港通關,大陸人恢復南下買樓,樓市再度暢旺。通關後,香港樓市確實有起色,樓價在第一季上升了7%,但住宅成交量於3月起開始下滑﹐預期一擲千金買樓不眨眼的大陸豪客不見蹤影,反倒中資、內地富豪在港持有的物業相繼淪為銀主盤(編按:意即業主繳不出房貸,被貨款銀行拍賣),累計金額料上百億港元,如深圳祥祺集團董事長、中國富商陳紅天在港持有紅磡祥祺中心A座及B座甲級商廈、東半山的單位與山頂豪宅,均在今年3月淪為銀主盤。更甚者,中國經濟下行,樓市股市泡沫爆破,不少大陸人低價拋售香港物業吐現,隨著李嘉誠打出第一槍,7折賣一手樓,原本不見起色的二手市場更是雪上加霜。

碧桂園爆雷 下一個會是誰?

中國房地產到底糟糕到甚麼地步﹖繼恒大「負可敵國」後,中國最大房企之一碧桂園亦爆雷,出現資金鍊斷裂危機,市場傳出碧桂園未能按時在8月初支付到期的兩筆共2250萬美元的債券利息,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將碧桂園的信用評級降至Caa1,相當於垃圾債,這個評級顯示該公司有重大的債務違約風險。堂堂房企巨頭竟連兩千多萬美元都拿不出來,中國房市泡沫化已是不爭事實。有人認為像恒大、碧桂園等企業是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中國政府必須出手拯救,問題是中國經濟正螺旋式下滑,各大企業排著隊出事,大陸眾多房企背後的「金主」、中國最大民營資產管理集團「中植系」旗下中融信託亦爆雷,外界恐引發「陸版雷曼風暴」,此外,遠洋集團、綠地控股等國有房企亦相繼債務違約,可謂哀鴻遍野,中國政府自身難保,即使想救亦無能為力。

在過去二、三十年,中國經濟靠大型基建與房地產市場大幅增長帶動,急速發展。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國推動房改,房地產進入商品化的新階段,此後中國房價如火箭般飛升,房價早超出一般家庭的購買力,然而政府年年追趕GDP,房市與地方財政綑綁,官員要「交數」,縱容建商瘋狂起樓炒賣成風,中國國務院今年初公布的城鎮和鄉村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反映供需嚴重失衡,空置率高,中國大小城市「鬼城」處處。

中國的房市在2016年已經過熱,該年12月中共提出「住房不炒」的房市指導原則,部分地區更提出限售政策,但養大的怪物難以收服,政府無力遏止房地產業高槓桿、高負債的營運模式,終為中國經濟埋下計時炸彈。2021年恒大集團正式爆雷,2022年中又爆出「爛尾樓事件」掀起拒繳房貸風潮,剛過去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經濟相關高層會議已沒有再提「住房不炒」了,放棄打房之餘,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於8月15日無預警降息,是自6月以來再次下調,圖振興房地產以挽救經濟危機,但此舉無異於飲鴆止渴,更顯進退失據。

隱瞞敏感資料   青年失業數據暫停發布

房地產已拖垮中國經濟,加上失業問題嚴重,國內消費受拖累,7月進出口按年下降13.6%,中國經濟放緩已是不爭事實,此時如何重塑投資者與消費者的信心至關重要,但中共選擇把頭埋在沙堆,面對連串慘不忍睹的經濟數據,當局索性把數據隱瞞起來,如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中國有逾五分一青年處於失業狀況,國家統計局日前便宣布暫停公布青年人失業數據。彭博早前報導,中共近年逐漸收起敏感數據,至少7項數據被蓋牌,除青年失業率外,還包括土地銷售、外匯儲備、債券交易、疫情死亡人數、學術資料庫及官員簡歷等。資訊不流通,制度欠透明,投資者無從評估風險,投資自然轉向保守,甚至選擇撤離中國市場,而國內民眾前景不明,消費愈趨謹慎,造成惡性循環。現在只是一個開端,中國經濟最糟糕的情況尚未來到﹗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