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獨立紀錄片台灣校園巡展 首度前進高中

  • 時間:2023-10-20 18:5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國維
中國獨立紀錄片台灣校園巡展 首度前進高中
中國獨立紀錄片台灣校園巡迴影展邁入第五年,今年除了在大專校院舉辦,還將到高中舉行,導演聞海(後排右一)將場場參與。(聞海提供)

2023中國獨立紀錄片巡迴影展正在台灣校園展開,今年在台灣北、中、南6所學校舉辦10場放映活動,並首度前進高中校園,與高中老師交流。中國紀錄片導演聞海表示,現在有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關注中國底層社會,這是很好的趨勢。

台灣校園巡迴影展 持續關注勞動人權

2023中國獨立紀錄片台灣校園巡迴影展由「越在嘉文化棧」主辦,中正大學人權與永續發展中心協辦,今年在中正大學、政治大學、中興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南一中、大園國際高中等6所學校,共舉辦10場放映活動,預計放映《塵默呼吸》、《殺馬特我愛你》、《喊叫與耳語》、《沒有電影的電影節》、《玉門》、《凶年之畔》等6部影片,影展活動將持續到12月2日。

近年住在台灣的中國紀錄片導演聞海是校園巡迴影展的關鍵人物,10場放映活動都將參與,分別擔任主持人與映後座談嘉賓,《凶年之畔》就是他拍攝的作品。他表示,這項台灣校園巡迴影展從2019年開辦,已邁入第五年,今年延續去年勞動人權的議題,希望喚起人們在全球化時代對勞工和人權的重視。

聞海:『(原音)譬如李維導演的《塵默呼吸》,今年政治大學挑了這部片子,這也是去年開幕片影展的片子;還有《玉門》是講中國的第一個石油城,因為資源枯竭,後來就從13萬人的石油城市,慢慢的搬遷,現在人很少,整個城市像一個鬼城,其實這是一個全球化的現象,全球化時代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人類僅僅是在經濟上愈來愈一體化,那麼以經濟利益為第一,或是以賺錢為第一的那種全球化,其實也造成很多地方的不公平,特別是在人權方面,我們也知道其實這些年的那種全球化,造成了貧富差別反倒是愈來愈大,你不可能僅僅讓別人當你的勞工,僅僅是你賺錢的工具,應該是盡量在經濟一體化之後,能夠帶來更多人權上的平等。』

聞海也提到,中國獨立紀錄片原本有所謂的三大影展,包括北京獨立影像展、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及南京中國獨立影像展,但在2013年辦完後,從2014年起受到當局打壓,就變成「沒有電影的電影節」,在中國不能公開播放獨立紀錄片,到今年也邁入第十年。因此,今年有多達3所學校在影展團隊提供的片單中,選擇播映《沒有電影的電影節》。

政大美籍生發問踴躍 映後再到社大當學員

今年首場活動在政治大學舉行,放映的《塵默呼吸》去年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這部片跟拍農村出身的工人「大章」罹患塵肺病,臨終的悲慘生活,當天映後由聞海和政大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歐子綺,與現場學子互動。

聞海說,那天除了台灣學生,也有在台陸生參加。聞海:『(原音)其實中國的那些年輕人,他們思想非常的活躍,其實他們都看到了,只是說鑑於中國封閉的一個現實,但其實是阻攔不了人們對真實的認識、對知識的那種渴望、對自我心靈的那種救贖啊,因為他們畢竟是互聯網的一代。』

不過,當天讓聞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美國留學生,在映後提出很多問題。這名美國學生問他,長期跟拍貧困的底層社會,真的能帶給這些人什麼改變嗎?聞海回應,「大章」願意貢獻他臨終之時,希望這部片子能影響他3個孩子的未來,所以在外界看到他們的處境後,3個孩子後來也獲得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補助和照顧。

聞海從去年起受邀在台北的社區大學上課,藉由影像和深度討論,讓更多人看見中國的底層社會。聞海透露,那名政大美國學生在當天參加影展活動後,也到社大上課了,讓他挺感動,後來知道這名碩士生之前在紐約也拍過紀錄片;他說,這期學員還有一名在台的義大利博士生,曾在中國留學3年,並到貴州、雲南進行人類學調查。另外,他發現,這期其他的台灣學員都很年輕,讓他很意外有愈來愈多的台灣年輕人更加關注中國社會。

聞海:『(原音)讓他們有更多的層次來看中國,這實際上也是我開這個課的主要意義,就是說它既不是大外宣的那個口吻,也不是只有對中國完全否定的視角,它實際上是來自於一個底層的視角,這些導演或者這樣相對比較獨立思考的視角,提供的一個思想途徑。』

影展深入高中校園 聞海展望中國紀錄片未來

聞海也很高興今年的巡迴影展,首度前進台灣的高中校園,將到台南一中和大園國際高中進行教師場,和老師們面對面交流。他回想2016年來台時,首次和台灣的高中老師交流,就發現老師們的素質好高。聞海:『(原音)台灣那些高中的老師水準非常高,我印象特別深刻,就2016年我應該去跟他們交流過兩次吧,他們那個提問,包括他們指出影片裡面的一些問題,我們就交流的很好。』

對於中國獨立紀錄片未來的發展,聞海說,本來在2017年時還覺得有些樂觀,因為當時還有不少導演在拍獨立紀錄片,但後來觀察到整個中國紀錄片發展走往3種方向,一種是中國國內導演繼續拍,但私下放映,不公開交流;一種是官方提倡的,鼓勵製作更多所謂正能量、更具商業性,或講述好中國的題材,但就失去了獨立影展最可貴的自由探討空間;第三種則是移居海外的獨立導演,拿海外資金,以西方觀眾較適應的觀影方式,拍攝中國題材的片子,但紀錄片還是需要在地性,如果無法在當地拍攝,就是蠻受損傷的事。

因此,聞海認為,終究還是要回歸拍攝者個人,到底想拍出什麼樣的片子?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做出選擇後,命運就會起變化,過程可能都要自己承擔,只是現在不做,以後可能什麼都沒有,現在做了,以後還有機會懷念,就像他們難忘過去曾有的「黃金年代」,所以他強調事在人為,希望中國的影像工作者還是要努力堅持下去。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