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每3名兒少就有1人遭「微歧視」 逾6成因外貌

  • 時間:2023-11-02 16:31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每3名兒少就有1人遭「微歧視」 逾6成因外貌
兒盟2日舉行記者會,呼籲大眾消除「微歧視」,杜絕校園霸凌。(劉品希 攝)

兒福聯盟今天(2日)公布最新調查報告,國內超過3成的兒少曾因外貌、家庭狀況等因素被「微歧視」,三分之一被微歧視的兒少更曾遭到霸凌。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每個孩子「不一樣」的特質都應獲得尊重,呼籲校園營造尊重與友善的氛圍,杜絕校園霸凌。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包裝在「玩笑」或「善意」背後的言語,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是強加在他人身上的「微歧視」。

兒福聯盟2日公布今年最新調查報告,遭受校園霸凌的兒少從20%降到15%,但有超過3成的兒少曾有被「微歧視」的經歷,等於平均每3名兒少就有1人被微歧視;遭微歧視的兒少被霸凌的比例高達34%,與未遭微歧視的兒少相比,被霸凌的比例高出5倍,顯見微歧視與霸凌的關聯性。

被微歧視的兒少最常遭遇的狀況是「覺得跟大家格格不入」、「感覺到被忽略」,比例高達6成;也有3成左右兒少「覺得被其他人貼標籤」,甚至被「刻意模仿言語及行為」。

調查顯示兒少常因「不一樣」的特質而遭到微歧視,其中以外貌居多、超過6成,其他則包括家庭狀況、種族、性傾向、性別氣質等。被微歧視的兒少超過一半曾遭受負面回應,如嘲笑、忽視等,其中3成曾因此否定自我、甚至出現拒學念頭,更有近8成因此想改變自己的特質。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說:『(原音)那微歧視就是當事人會覺得好像被邊緣、被排擠、不被接納,比如說我們常常開玩笑地覺得原住民很會唱歌,或單親家庭的孩子就是怎麼樣怎麼樣,這樣的一個言語可能一開始跟霸凌的區別就是,霸凌感覺上就是惡意的,但是微歧視的當事人可能不覺得自己是出於惡意的,但是無形中造成對方的傷害。』

白麗芳表示,教育部近日啟動「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修法,兒盟建議增加預防的具體措施,如引進瑞典的敏感教育,提升對性別、種族不一樣特質的敏感度;以及學習韓國的修復式生活教育,學習學生衝突時如何調解並促進彼此對話,將預防霸凌策略融入校園生活,避免霸凌創傷發生。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