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看見無家者背後

  • 時間:2023-11-12 21: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看見無家者背後
解決無家可歸問題不僅需要提供物質支持,還需要培養同情和理解的文化。(曾國華/攝)

無家可歸者,沒有一張臉,一個多元化的群體,他們可能來自各個年齡、不同種族和背景的男性、女性和兒童。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對無家者有刻板印象,但其實無家可歸往往源自於多種因素,包括失業、經濟困難、心理健康問題和家庭破裂等等。

許多無家者面臨著難以想像的困難,是真正意義上的倖存者。這次就帶領大家了解這個社會問題——無家可歸者背後的生活。或許我們沒有辦法一一了解他們的過去,但筆者希望藉由這篇文章,能夠讓大家重新審視對他們的目光,學會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想法。

在街頭生活每天都充滿挑戰,例如尋找食物、住所和安全庇護。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雖然看似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慢慢調適生活,但其實無家者往往面臨著惡劣的生活條件、也缺乏醫療保健。所幸有些社福團體與志工願意為無家者提供食物、住所、衛生設施和醫療服務。也有些志工團體會不定時提供無家者心理協助,例如探訪、提供同理心和支持。透過他們的探訪、給予關懷,讓外展團隊與無家者建立信任,提供服務聯繫並解決緊急需求,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被社會遺忘的那群人。或許他們與一般人居住的生活環境有點差異,但有些人也正在積極尋求改善生活的方法。

同時,政府社福單位也可以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援助的計劃,幫助無家者獲得穩定就業、重新獨立,進而重返社會。無論是透過就業還是回到校園唸書進修自己,目的也是希望社會能夠重新接納他們。

但其實,解決無家可歸這個問題最有力的方式就是「同理心」,透過個人層面的聯繫,我們可以開始了解無家者的故事和願望。無家可歸者經歷的最深刻感受莫過於「孤獨」,缺乏穩定的關係和社會支持。

而對無家者來說,在街頭生活的同時,如何維持自我尊嚴及價值,也是個極為困難的挑戰;因為社會批判眼光和日常生存鬥爭,常常會損害他們的自尊。但有些無家者還是保持著希望和韌性,他們期待改善處境、重新與社會連結、尋求穩定的決心,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他們也如同一般人,在尋求有意義的聯繫和關係,渴望得到大眾理解和接受。

當然要解決這個社會問題需要採取多方面的做法,包括協助其經濟獨立、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成癮治療和職業培訓等等。同時,我們也可以重新定義對無家者的看法,以創造一個具包容性且重視所有成員尊嚴的社會。

解決無家可歸問題不僅需要提供物質支持,還需要培養同情和理解的文化。期盼大家不妨花些時間了解無家可歸者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故事;他們還是有夢想、有希望、有改變潛力的人,也需要機會過著有尊嚴和充實的生活。

作者》Anyone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