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十年後的香港碼頭工人 還可以重現抗爭嗎?

  • 時間:2024-01-24 22: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十年後的香港碼頭工人 還可以重現抗爭嗎?
香港2013年的碼頭工潮。(資料照片:取自職工盟(HKCTU)臉書)

十年前,香港葵涌貨櫃碼頭的工潮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打破了碼頭的平靜。當時,數百名外包工人因長期的不公平待遇——工時長、收入低、福利差而決定罷工。筆者今天將敘述這場罷工的故事,並探討在當下的社會與法律環境下,工人們是否還能夠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抗辯與談判。

2013年,工人們的不滿已達到了臨界點。外包吊車司機樊亞坤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同事每天在高空操作吊機,面對著巨大的安全風險和壓力,卻只能在狹窄的機艙內解決生理需求,這種非人道的工作環境讓他們感到了被深深地歧視。而這一切,對於HIT(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直屬員工卻是另一番景象,他們的工作條件遠勝於外包工人。這種同工不同酬的情況,引發了罷工。

「還錢呀,李老闆!」罷工工人的標語直接指向了HIT母公司的領導者李嘉誠,這不僅是對他的財富的一種呼喊,更是對整個社會不公的控訴。罷工持續了40天,最終達成了加薪9.8%的協議。這場罷工成為了香港勞工運動的一個象徵,展現了集體行動的力量。

然而,十年後的今天,香港的社會與法律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實施的《港版國安法》為香港帶來了新的法律環境,也為勞工運動設置了新的障礙。許多工會在壓力下解散,勞工運動的聲音似乎被迫沉寂。在這樣的背景下,工人們似乎失去了當年罷工時的那種直接抗辯的可能性。

那麼,工人們還能否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抗辯和談判呢?筆者認為,儘管直接的罷工可能性減少,但勞工仍然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來爭取自身的權益。首先,勞工可以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利用現有的法律渠道進行權益爭取。其次,社交媒體在當今社會中極為發達,工人們可以利用這一平台,提升公眾對勞工問題的認識和同情,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壓力。

此外,勞工可以尋求國際支援,將他們的訴求帶到國際舞台。國際職工組織、人權監察機構都可能對香港的勞工權益問題表示關注,進而施壓於企業和政府。同時,工人也可以通過更加合法的方式,比如訴諸法院,來解決勞資糾紛。

另外,從過去的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到,罷工不是勞工運動的唯一手段。十年前的罷工成為了一場全民運動,這是因為碼頭工人的抗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援。在當下的香港,雖然社會運動面臨著更多限制和挑戰,但公眾的支援仍然是勞工運動能否成功的關鍵。

從社會大眾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公眾對於保護勞工權益的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公民社會的問題。工人的權益保障,是衡量一個社會進步與文明的重要標誌。公眾可以通過消費選擇、社會活動參與等方式,對那些剝削勞工的企業施加壓力。

在《港版國安法》的新形勢下,勞工運動的策略和方法必須進行調整。儘管直接的罷工或許不再是一個安全或可行的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勞工就無法進行抗辯。重現當年的戰效,勞工需要更加智慧和靈活,尋找新的抗爭模式和平台。

例如,工人可以通過建立線上社群,進行虛擬抗議或使用社交媒體的力量。這樣既可以避免直接面對法律風險,也能夠繼續發聲。勞工也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自身的技能,增強在勞動市場中的議價能力。此外,工人可以尋求與其他社會團體的合作,形成跨界別的連結,從而增強社會運動的力量。

總而言之,十年前碼頭工人的罷工是香港勞工運動的一個高峰,它展示了集體行動的力量和公眾支援的重要性。十年後的今天,雖然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但勞工的抗爭精神並未消失。通過不斷的創新和適應,香港的勞工依然能夠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爭取應有的尊重和公正。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