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獨裁者的擁抱:肢體語言對政治分析的重要性

  • 時間:2024-06-04 13:3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獨裁者的擁抱:肢體語言對政治分析的重要性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5月16日在北京接待來訪的俄羅斯總統蒲亭。(資料照片:AFP)

5月中,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訪問中國,而習近平亦當然親自接見。然而與往常不同的是,訪問期間兩人展露了前所未有的「親密」:習近平主動打開雙手擁抱蒲亭長達三秒,方才握手離去。

這兩位威權大國的元首一向常常見面,兩人上任至今已公開見面超過40次,然而不單是對蒲亭,習近平極少主動擁抱任何人,這行為被不同政治分析專家解讀成習近平願意與俄建構更進一步關係的訊號。習近平也如蒲亭所願,在兩人見面中給出「雙方將持續擴大雙邊貿易規模、優化貿易結構,深化服務貿易、電子商務、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領域合作,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的承諾。

一般民眾可能難以理解,一個簡單的擁抱,為什麼能被所謂「專家」解讀出如此多訊息?但這種肢體語言解讀,或是所謂的「黨八股」、也就是中共不同文件裡那些令人費解的官腔語言,通通都是一門重要學問,讓我們可以稍稍窺探威權政體裡的燈號。

社會主義之吻

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領導人在進行國是訪問時,不時會擁抱或甚至親吻該國領導人,這種親吻禮儀象徵著共產主義國家之間的兄弟情誼和團結。最著名的一次「社會主義之吻」是1989年,蘇聯領導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和東德領導人埃里希·昂納克在柏林牆倒塌前的一次會晤中互相親吻。這個瞬間被攝影記錄下來,成為冷戰時期政治符號的經典代表。而蘇聯領導人更不是每個共產主義國家的同志都會進行「社會主義兄弟之吻」,這一吻反映了當時蘇聯和其衛星國家之間的政治聯盟和意識形態共識,例如由於中蘇後來交惡,即使蘇聯領導人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之間不單不吻,甚至也不會擁抱。通過這種肢體語言的解讀,例如親誰、又不親誰,擁抱誰又不擁抱誰,外界可以窺見到國家間的政治動向和關係。

2018年,川普和金正恩的在北韓境內會晤,雙方的握手時間和方式成為媒體和專家熱議的焦點,兩人長達十五秒的握手時間,也讓世界各地的智庫、政治分析家能管中窺豹,窺探其時華府對北韓之取態。

又例如在2023年3月的一次「習蒲會」中,根據路透社新聞報導引述「新加坡的Influence Solutions公司董事總經理梁凱倫 Karen Leung」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肢體語言和領導行為專家路易絲·馬勒」,這次會面中,蒲亭明顯流露不自信的肢體語言 :「蒲亭耷拉著腦袋,抖動著腿,握緊拳頭,看著地板,暗示著潛在的焦躁。坐在旁邊的習近平則顯得沉穩而自信」。以上例子可見,肢體動作絕對不僅僅是禮儀,還揭示了雙方在談判中的姿態和心態。

作者》羅子維 前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在台港青。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