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習近平追求科技強國 恐讓中國陷安全困境惡性循環

  • 時間:2024-06-27 17:0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程寬厚
習近平追求科技強國 恐讓中國陷安全困境惡性循環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宣示要在2035年將中國打造成科技強國。(AFP)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專文指出,根據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和自然指數的兩大科學指標,中國從植物生物學、人工智慧(AI)到超導物理學等領域中,都處於研究前沿,「已經成為科學超級大國」。不過,學者認為,無論從創新或科技散播的角度來看,經濟學人的說法仍有些言過其實,而且習近平想讓中國在2035年成為科技強國的目標,也只會讓中國陷入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

經濟學人專文 中國成為科學超級大國引發議論

英國經濟學人期刊近日一篇題名為「中國已經成為科學超級大國」的專文,引發關注,尤其中國才在24日舉行「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就在會中宣示,要讓中國在2035年成為科技強國,更讓外界對中國科技發展的現況議論紛紛。

期刊引用兩項科學指標 指中國科技發展進步神速

然而,經濟學人卻是引經據點,強調該篇文章是根據高引用率論文的數量和自然指數的兩大科學指標做出結論。其中在高引用率論文數量方面,中國科學家進步飛速,2003年,美國高引用率論文數量還是中國的20倍,但到了2013年時,卻下降到了僅剩4倍,而在2022年時,中國的高引用率論文數量卻已經超過美國和歐盟。

至於所謂的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則是根據全球頂級期刊《自然》,統計刊發在一系列著名期刊上、經過同行評審小組審議的論文數量,堪稱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而該指數在2014年首次推出時,中國排名第三,論文數量還不及美國的1/3,不過到了2023年,中國已經名列前茅。而且中國在這兩項指標的領先,幾乎涵蓋了植物生物學在內等各個科學領域,讓人不得不承認,中國已經是科學超級大國。

中國科技散播力不足 學者指經濟學人說法言過其實

不過,對於經濟學人的結論,台大國發所助理教授林竣達則有不同看法。他引用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者傑佛瑞.汀的理論,認為在評估所謂的科學進展時,除了科技創新外,就是科技散播,但像中國的5G技術雖然領先全球,卻可能因為其他國家的圍堵,而在科技散播方面明顯不足,因此他認為,經濟學人的說法,可能言過其實。

他說:『雖然中國有科技創新,但如果他新科技的散布能力,並沒有那麼強的話, 那也許中國科技進展,就是可能需要打個折扣,他並沒有真的說,馬上可以就真的像追趕上美國,尤其是在散布這個方面,如果在先進國家有對中國進行圍堵的話,那在散布的能力可能又會更加的弱化,所以總體來看,如果我們考量進創新以及散布,那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可能並沒有像經濟學人講的這麼驚人。』

學術成果商品轉換率過低 難帶動中國經濟發展

此外,林竣達也指出,中國科技發展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將這些冰冷的學術專利成果轉換成商品,為市場創造商機,進一步帶動國家經濟發展。

他說:『比如說我舉那個他們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就說,目前的這個轉換,大概只有36.7%而已,尤其中國高校的話,專利產業化的這個比率更低,只有3.9%而已,所以我想中國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習近平也正是因為這些現象,他才會在這一次這個會議中就是有特別強調說要想辦法解決.』

習發展科技動機不單純 恐讓中國陷安全困境

至於習近平訂出要在2035年時,讓中國成為科技強國的目標,林竣達則進一步分析,習近平和過去的中國領導人不同,過去的中國領導人追求科技升級,多半為了發展經濟,但習近平的動機卻完全著重在經濟安全及國家安全上,因此這樣的科技戰略,絕對會為地緣政治帶來風險,最後讓中國陷入所謂的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中.

他說:『中國雖然要追求科技強國,但結果反而是讓其他國家更加的缺乏安全感,陷入一個我們國際政治常提到的安全困境,那當各國開始圍堵中國,肯定會讓這個中國的高層更加沒有安全感,更加的要去追求科技強國、科技自主,那這反而就是讓他掉落一個惡性循環,所以這個是我所提到的地緣政治的風險,那我們也可以看到目前這個安全困境似乎並沒有削弱,反而不斷的正在增強.』

新型舉國體制推動科研 恐發生內部矛盾

對於中國科技未來的發展,林竣達說,習近平是採用所謂的「新型舉國體制」進行推動,也就是特別重視由國家整合領導企業、實驗室、學校,讓整體資源能夠更有效運用。但他認為,國家戰略目標和市場利潤取向有時是相矛盾。另外,新型舉國體制也很明顯會把資源放在龍頭的國營企業上,這跟習希望鼓勵民營企業跟中小企業創新,也可能就會有衝突。

經濟下行影響科研動力 中國科技發展難樂觀

除此之外,林竣達也認為,中國經濟處於下行,不僅會影響民企投入科研的意願,就算是中央政府也很可能無法再大撒幣,主導推動科技研發,再加上中美貿易戰和全球各國對中國的圍堵,如果這些問題都無法解決,長期來看,中國科技發展,恐怕很難樂觀。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