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轉型正義 學者:為了保障人權

  • 時間:2016-03-15 17:5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王照坤
轉型正義 學者:為了保障人權
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楊鈞池(圖:楊鈞池臉書)
總統大選過後,「轉型正義」成為熱門詞彙,凡是歷史事件、陳年舊案,甚至是不合己意的價值觀念或社會現象,都有可能被拿來當成轉型對象。站在學術立場,政治學學者表示,「轉型正義」的核心觀念是「人權」,因此會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檢討過去侵犯人權的案件或錯誤,但更重要的是,「轉型正義」的目標是要保障人權,在未來能真正成為一個民主法治的社會。
◎轉型正義要公布真相與恢復名譽
針對「轉型正義」一詞的定義,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楊鈞池受訪時表示,在集權、威權體制或共產國家裡,曾發生公權力侵犯人權的事件,但當它在轉型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公布過去人權侵犯事件真相,恢復受害者名譽,都屬於一種轉型正義。
楊鈞池說:『(原音)假設在過去,所謂威權體制之下,有這種事情發生,總要讓被害人、把事實公開,然後恢復他的名譽,那是針對過去。』
◎轉型正義不是政治報復或清算
楊鈞池以南非的轉型正義為例指出,南非白人執政時採取的種族隔離政策,侵犯人權事件時有所聞,後來在國際壓力等因素之下展開民主化進程,已故總統曼德拉透過民主程序取得政權,他在執政後處理的轉型正義,內容之一就是公布真相及恢復名譽,不過楊鈞池指出,南非的轉型正義,目的不是政治上的清算或報復,他說:『(原音)在轉型正義過程裡面,他有呼籲南非的黑人不要把這個當做是一個政治報復或政治清算。』
另一個楊鈞池舉出的案例,則是東、西德統一之後面臨的轉型正義問題,其中首要是如何處理東德時代秘密警察的侵犯人權事件,當時最主要的做法同樣也是公布真相、恢復被害人應有名譽,楊鈞池說:『(原音)公開事實,如果真有侵犯人權而導致有受害者,這位受害者跟受害者的後代,應該就是不需要再去承擔這些罪名等等,重點是在這裡。』
◎轉型正義促使人權不再被侵犯
上述定義與案例都是針對「過去」,但楊鈞池強調,所謂「轉型正義」的重點其實是在「未來」,也就是在民主化的過程中,如何記取教訓,並透過法律規範,全力避免人權再度遭到侵犯。楊鈞池說:『(原音)轉型正義的目標還是在未來,還是要讓整個相關的法治,也就是說,這個要看不是只是說我們把過去的那些事情把它公開了、然後說你們都做錯了,其實重點不在過去、重點是未來,未來我們要怎麼去建構適當的、他們這些人(執行公權力的人)在偵辦不法過程當中,怎麼樣去建立一個適當的法律規範,簡單講,就是你至少遵守程序正義。』
◎理性客觀思考做法
外交部前部長、前駐美代表程建人受訪時表示,他基本上支持轉型正義,但前提是心平氣和、理性客觀思考轉型正義的做法,程建人說:『(原音)「轉型正義」說是4個字,但包含的內涵很多,什麼東西是正義?不正義?哪些是已經處理了?哪些是還沒有處理的?哪些是應該處理的?我想這些都要分門別類。』
程建人具體指出,他認為國民黨的黨產問題就應該被處理,但不是透過一筆勾銷的方式全部抹去,而是將黨產分門別類,處理掉那些確實有問題的黨產;至於曾引起熱議的廢除國父遺像問題,程建人表示,這個問題牽涉到兩岸關係,因為中國大陸會把此事當成一種指標,用來觀察台灣內部對於兩岸關係的態度;換句話說,國父遺像是否廢除,不是一個單純的內政或轉型正義之類的問題。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