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農委會大糧倉計畫 助國人吃得更健康

  • 時間:2016-12-27 18:3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農委會大糧倉計畫 助國人吃得更健康
行政院長林全(前排中)26日到雲林虎尾,訪視「大糧倉計畫」辦理情形時,「下田挽土豆」,有機落花生當場剝殼品嚐,直讚清甜,圖為林全與農業經理人合影。
(圖:中央社)
農委會宣布,將從明年1月1日開始,正式啟動大糧倉計畫,希望在4年內,台灣國內雜糧生產面積可增加3萬公頃。農委會強調,未來國產雜糧不只有黑豆和黃豆,還有甘藷、花生、蕎麥、薏仁、芝麻等,希望這些對人體具良好功能性的作物,都盡量由台灣土地生產,讓國人吃得更健康。
◎國人對大豆依賴高 但多由國外進口
大豆有「豆中之王」的稱號,富含蛋白質、脂質,不但是素食者的主要營養來源,也是亞洲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食材,像是豆漿、豆腐、醬油、沙拉油,都需要靠大豆製造。大豆包含黃豆、黑豆,但事實上毛豆也是大豆的一種;在未完全成熟前立刻採收、加工,就變成大家最愛的小菜了。
台灣過去從南到北的田地裡,都有黃豆的蹤跡,但是在低價進口黃豆競爭下,本土黃豆卻逐漸在市場消失。不過,近幾年在政府推廣下,已有愈來愈多的農夫,努力的讓黃豆重新在台灣土地落地發芽。大豆種植農友謝明拴說:『(原音)我種黑豆40年,因為民國70年左右時,農業政策有改變,加工出口比較賺錢,農業所得偏低,因此政府把五穀雜糧全部開放進口,我也堅持在台灣的五穀雜糧這一區塊沒有離開,正式很專業的種植國產大豆,從民國100年開始,到今年已經前後算第6年。』
台灣民眾對大豆的依賴相當高,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每年進口黃豆230萬噸,大部分做為飼料,食用的黃豆約20萬噸,其中非基改占7萬多公噸。換句話說,台灣國內民眾食用的黃豆,有近7成都是基因改造。儘管目前基改作物是否會對人體有不良影響仍有許多爭議,但對於基改食品民眾仍有高度疑慮,況且大豆等大宗物資從國外長途運送至台灣,容易受潮,使得產品變質,因此廠商多半會使用藥物保鮮,增加民眾的健康風險。
◎大糧倉計畫 4年內雜糧增3萬公頃
也因此,農委會決定從明年1月1日開始,啟動大糧倉計畫,希望在4年內,台灣國內雜糧生產面積可增加3萬公頃,「自己吃得自己種」,不但不會有基因改造疑慮,且不用再受國外進口的各種因素控制,並能進一步活化台灣國內休耕地。農糧署署長陳建斌說:『(原音)國產雜糧不是只有黑豆和黃豆,還有甘藷、花生、蕎麥、薏仁、芝麻等等,還有很多,這些對人體都有很好的功能性,希望盡可能對國人健康,盡量由台灣土地來生產,供應給國人,這是我們的目標。但是還是需要消費者的支持,因為國產雜糧的生產成本比進口高,因為國外是大面積生產,我們是小農精耕,但是我們一定新鮮且非基改,就地採收,所以不用怕有黃麴毒素儲存的困擾,所以這些都是對國人健康有保障的,我們也希望鼓勵農友復耕,多多種植。』
目前農糧署也規劃,在北部二期稻作低產地區、中部沿海再生稻區、黃金廊道區、南部水稻生產區等,以契作鼓勵農民栽培大豆,希望在4年內,大豆種植面積可增加3萬公頃,產量超過5萬公噸,比現有年產2,700多公噸倍增。
為鼓勵農友種植,農委會農糧署也將提撥轉作津貼給農友。陳建斌也指出,由於豆子需要烘乾和選培,甚至還得打光,相關機械設備農糧署都將盡可能補助協助農友購置,讓國內雜糧種植成為產業鏈。陳建斌說:『(原音)我們也鼓勵農友成立集團,因為個別農友要建立冷藏庫,設備投資比較大,而且種豆子它很多需要大型機械,從耕作到儲存保鮮,希望輔導農友成立一個集團,至少幾十個,我們很樂意協助農友建置設備,採收後的豆子進入冷藏庫後,就可以保鮮沒有問題。』
◎增雜糧面積 農委會盼國人支持
農委會也強調,國內要擴增雜糧種植面積,增加非基改黃豆的供給量,前提得要民眾支持。也因此,首款由台灣國產黃豆、黑豆所製造的常溫利樂包豆奶,也已經正式上市。
農委會強調,這款新北市農會招標,知名國產食品公司義美得標生產,成份只有黃豆或黑豆、水及糖3種成份,如果是無糖口味,連糖都沒有,且沒有任何添加物,品質絕對有保證。
這款豆奶也成為農委會測試國人對國產大豆產、製、銷一條鞭的接受度,也希望透過農政單位,為國內大豆加工產業引來帶頭效應。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