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京都200多件歷代古物首次來台 珍貴台灣文物在其中

  • 時間:2019-01-08 12:0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京都200多件歷代古物首次來台  珍貴台灣文物在其中
北師美術館與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共同策劃的「京都好博學!」特展,展出上百件京都歷代文物,當中也包括曾被日本師生拿來作為大學課堂教學用的原住民文物與台灣山林生態調查報告與攝影史料(北師館提供/黃宏錡攝影)

由北師美術館與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共同策劃的「京都好博學!」特展,即日起在北師美術館展出,展出京都共200多件歷代古物,當中也包括來自世界各地以及1895年間到1945年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的珍貴史料文物與照片,提供民眾從日本大學生過去在課堂上學習的視角,認識過去台灣的人文風情。

北師美術館與京都・大學博物館聯盟自2015年即開始跨海搭起交流平台,舉辦各式工作坊與國際研討會,並首度在台合辦「京都好博學!」特展。

該特展從京都14所大學博物館,挑選200多件學術研究與教學歷程的珍貴文物,首次走出日本來台展出。文物不僅類型多元,年代更橫跨西元前3世紀至21世紀,更呈現過去京都高等教育教學現場教具與京都生活的文化傳承脈絡。

這當中也包括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由當時京都帝國大學師生來到台灣研究、調查、收購的一些珍貴史料文物,包括在現今高雄桃源、六龜一帶實驗林所做的山林、生態、植被調查報告與照片,以及1890年代至1900年代台灣各地風土民情的珍貴攝影資料。另外,也可看見台灣泰雅族早期的編織品;達悟族的拼板舟模型、禮刀,以及賽夏族的服飾等。

整個展覽不同於一般博物館會在每個物件旁仔細說明該物件的名稱或特色,而是營造在大學課堂上的場景,讓民眾想像日本老師過去如何在大學裡藉由實際的物件展示,搭配研究,引導學生們對不同地方的地理、文化與不同種族的初步認識,同時啟發他們學習興趣。展覽承辦人趙宜恬説:『(原音)從這些物件一群一群的,我們回到學習的方式,去看到時代裡面,用台灣物件、台灣自然風景,是引發什麼樣的學習?我們的重點是學習。』

趙宜恬強調,過去學習的場域主要在課堂上,但現代社會處處都可以是教室,民眾走進北師美術館看「京都好博學!」展,也是一種學習,若民眾透過該展覽,能引起他們對於包括台灣文物在內的許多珍貴物件興趣,進而願意再深入了解,也是他們非常樂見的。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