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 一場橫跨一世紀的多重藝術對話

  • 時間:2021-04-24 10:43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  一場橫跨一世紀的多重藝術對話
北師美術館最新展覽「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透過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三位台灣藝術家跨越歷史、世代、跨越材質、跨地域甚至跨風格的作品,進行一場橫跨一個世紀的藝術對話。(江昭倫攝)

繼回望百年前台灣近現代藝術的展覽「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之後,北師美術館即日起推出「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特展,藉由顏水龍、林壽宇、林明弘三位不同時代台灣重要藝術家的作品,開啟一場橫跨一百年的精彩藝術對話。

過去只要是展出藝術家過往的作品,難免要「被迫」乘載或解釋歷史的責任,導致純粹審美的部分被犧牲,北師美術館最新展覽「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則重新將藝術作品本身的形式提煉出來,作為展覽的重點。

「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特展由藝術家林明弘、藝術史學者及策展人郭昭蘭、安靜(Lee Ambrozy)共同合作,以三位橫跨20世紀的台灣藝術家為對象,包括1930年代前往東京與巴黎深造,投身工藝、設計與公共藝術的顏水龍;崛起於戰後歐洲抽象藝術環境,進而走入極簡主義風格的林壽宇;以及90年代在國際當代藝術中,以大尺幅的建築性介入手法,探索觀眾、地方性與傳統問題的林明弘,透過三位藝術家跨越歷史、世代、跨越材質、跨地域甚至跨風格的作品,進行一場橫跨一個世紀的藝術對話。


林明弘(中)與郭昭蘭(左)導覽北師美術館「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江昭倫攝)

展覽論述特別之處,在於「看見」不同時代藝術家同時都關注的物質文化,如顏水龍曾試圖將台灣手工藝以規格化的形式行銷國際的創作想法,林壽宇將鋁製材質放入作品中,利用IKEA傢俱作為媒材,變成雕塑集合體,以及林明弘以鋼板、壓克力噴漆製作的「無題(福特野馬)」作品,都與大量生產系統脫離不了關係,為觀眾帶來多重閱讀的觀看視野。

展覽展示方式也相當有意思,林明弘木條式作品「展位」不只是展品之一,也被當成放置其他藝術家的「支架」,為展覽創造多重空間意涵。顏水龍的「蘭嶼印象」、根據林壽宇草圖而實作出的「續林壽宇(IKEA PS)」作品,以及林明弘花布意象創作擺放在同一空間,巧妙呈現3位藝術家如何看待文化身份象徵的議題。


林明弘「日間床」上擺放顏水龍富含台灣原住民元素的陶瓷檯燈,在北師美術館的穿透空間中,具有多重意涵,提供觀眾各自解讀。(江昭倫攝)

展覽還有不少「拼貼」手法,如顏水龍的竹製桌椅上放置了林明弘為法國陶瓷公司創作的餐盤與點心盤;林明弘的「日間床」上擺放顏水龍富含台灣原住民元素的陶瓷檯燈,完全沒有違和感,整個展覽中,藝術品、商品的界線突然變得非常模糊。

策展人郭昭蘭:『(原音)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在這個展覽裡面,構成性、形式主義、抽象畫、匠人、手藝,這些問題會不斷在不同作品中出現。』

林明弘:『(原音)因為其實在整個展覽裡面,我覺得這個問題會一直出現,產品、作品這兩個的對話,跟其實藝術產品、藝術品這樣子,都有。』

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指出,「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特展論述相當新穎,既有作品之間多重形式對話,也有多重空間詮釋,觀眾的加入也會延伸出多重意涵,雖然挑戰觀眾欣賞展覽的「慣性」,卻也打開不同思考的可能性。「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展覽即日起展出至7月25日。


顏水龍的竹製桌椅上放置了林明弘為法國陶瓷公司創作的餐盤與點心,兩者相遇,背後其實也隱含社會、政治、經濟的某種偶然性。(江昭倫攝)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