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上海推智慧垃圾分類 人的觀念卻跟不上

  • 時間:2019-05-22 16:22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黃啟霖
上海推智慧垃圾分類 人的觀念卻跟不上
上海7月1日將強制垃圾分類,但許多老社區仍徒具形式,沒有認真宣導。(圖:中央社)

上海倡導垃圾分類已有20年的時間,但一直不見成效。今年,上海宣布7月1日起嚴格強制垃圾分類,雖然強打高科技智慧回收,但民間觀念仍未形成,成效有待觀察。

上海市立法實施強制垃圾分類新制,將依照類別分為四類,分別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乾垃圾四種。個人沒有遵守分類規定將處以最高人民幣200元(約新台幣900元)罰款,企業最高罰5萬元。

上海計畫今年內讓垃圾分類達到全市7成,並打出「互聯網+回收」、「智能回收」等口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收運設施建設。

目前,許多社區都設置了分類回收垃圾箱,嘗試鼓勵民眾,上海市推行垃圾分類積分制,讓民眾丟垃圾時累積積分,可以換取生活用品,或社區課程等,受到不少社區長輩熱烈響應。

不過,累積積分採用手機掃取條碼方式,難倒一群大伯大媽,也苦了守候在旁的志工。一處社區前,一名老人將眼鏡戴在頭頂,站在垃圾桶前喃喃抱怨,「這機器不靈光啊」,後面則是幾名不耐煩的排隊居民。

民眾茫然、志工累癱,是因為機器不夠智慧?上海市因此在閔行區試行會聽會說話的「智能垃圾桶」,配合倒垃圾的老人家,也適用上海話。

社區居民只要對著垃圾桶報上門牌號碼,垃圾桶就會自動打開,等扔好垃圾,垃圾桶就會自動關上,自動將積分歸至住戶帳上,且24小時開放、防雨、防凍。

除了獎勵,上海政府甚至思考利用民眾的社區「競爭心」。

在虹口區一處社區,當地街道辦公室正試點為居民垃圾分類設立「排名榜單」。以樓層為單位,如果分類準確則為笑臉,如果濕垃圾(廚餘)桶內混進3件以上的乾垃圾則為哭臉。

公布「紅黑榜」後,激起居民的競爭心,居民開始討論垃圾分類問題。勞動報報導提到,該社區1號樓8樓連續2天出現哭臉,如此「奇恥大辱」讓某住戶著急起來,他寫信給8樓的其他7戶人家、主動上門勸說,還自己製作分類告示,在此「壓力」下,8樓的哭臉變成了笑臉,且一直保持至今。

不過,上海施行的垃圾四種分類雖然基本,仍有許多民眾不清楚分類規則,試行之初問題重重。常可見到民眾提了大包垃圾到站,在志工指導下一包包拆開、分類,不僅髒亂環境,也引來後面排隊民眾的抱怨。此外,為方面管控垃圾分類,開放時間有限,讓上班族怨聲連連。

目前,社區垃圾桶周邊都配置了指導人員,有些是志工,有些是社區警衛,雖名為指導,但也被社區民眾戲謔地稱為「看守」,反映出仍有為數眾多、不願分類的人,只想趁著四下無人,偷丟省事。

距離強制分類剩不足兩個月,各種分類試行措施皆在上海郊區進行,也凸顯出在老城區、老社區推動的難度。製造垃圾的是人,再怎麼先進的垃圾桶或設備,都無法幫助民眾建立保護環境的分類意識,上海垃圾分類能否嚴格有效執行,馬上就見分曉。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