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那些年要繳的稅 「流金稅月」檔案展完整呈現

  • 時間:2019-11-05 17:2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林幸虹
那些年要繳的稅 「流金稅月」檔案展完整呈現
賦稅署歷任署長回娘家參加檔案展開幕,右一為王得山,右二為侯伯烈。 (陳林幸虹 攝)

稅收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但是從過去到現在,財政部賦稅署因應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對課徵的稅目進行調整。像是民國40、50年代,腳踏車是民眾的主要交通工具,因此得要課稅。另外,過去舉辦筵席被視為奢侈飲食,所以也得課「筵席稅」,如今這些消失的稅目,財政部也將由今天(5日)開始至29日,在財政部一次完整呈現,帶著民眾回顧這些「流金稅月」。

財政部賦稅署從1950年(民國39年)改組成立至今,即將邁入第70個年頭,在這數十年為因應國家發展需要,歷經了數次賦稅改革。像是遷台初期曾經針對每戶自然人,就其不動產總值滿新台幣6千元,每年分上下期課徵千分之五的「戶稅」,但在所得稅、地價稅以及房屋稅建構完成後,1968年(民國57年)廢止。至於民國40、50年代,腳踏車是台灣民眾的主要代步工具,因此繳交牌照稅並且申掛車牌才能行駛,後來因為腳踏車被機動車輛取代,腳踏車牌照稅也在民國60年取消。至於過去舉辦筵席被視為是奢侈飲食,因此在飯店或其他場所舉辦筵席、辦桌時,一次達到一定消費金額的筵席或是辦桌,就得課筵席稅,直到民國69年筵席稅才停徵。

還有像是鹽稅、火柴貨物稅、屠宰稅,都在時代推進下走入歷史。這些「消失的稅目」,財政部賦稅署也藉由5日開始舉辦的檔案展,希望一次呈現在民眾面前,帶著民眾走過「稅月」的歷史。賦稅署署長李慶華說:『(原音)剛好賦稅署民國39年5月成立,到明年5月我們已經70年了,在70年當中,很多賦稅長官還有同仁以及稅務同仁的貢獻,在非常寶貴的賦稅檔案中,留下非常珍貴的紀綠,也想說利用這次的檔案展,讓這些精典的賦稅典藏,能夠讓民眾分享和流覽,以及申請和應用。來看看這70年當中,中華民國的賦稅制度如何建立,歷史演變過程有那些精典寶貴的資料。』

財政部在5日開展的記者會上,也邀請幾位歷任署長回娘家,包括第7任署長侯伯烈、第9任署長王得山等,都親自出席記者會,共同見證賦稅改革的歷史軌跡。


隨著時代演進消失的稅目,包括腳踏車稅、筵席稅。(陳林幸虹 攝)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