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雖避開ICC調查新疆 國際壓力卻已升高

  • 時間:2020-12-18 17:59
  • 新聞引據:採訪、法新社
  • 撰稿編輯:黃啟霖
中國雖避開ICC調查新疆 國際壓力卻已升高
中國被控在新疆的集體拘留、強迫勞動、種族滅絕以及侵犯人權等作為,正不斷升高國際對中國的壓力。 (AFP)

國際刑事法院(ICC)14日宣布,不會就中國侵害新疆維吾爾人權一事展開調查,似乎讓中國獲得勝利;然而,分析指出,這只是暫時的,情勢反而更加凸顯,中國被控在新疆的集體拘留、強迫勞動、種族滅絕以及侵犯人權等作為,正不斷升高國際對中國的壓力。

中國非簽署國 ICC難展開調查

流亡海外的維吾爾團體,包括「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流亡政府(East Turkish Government in Exile)」和「東突厥斯坦民族覺醒運動」(East Turkistan National Awakening Movement),7月間向海牙國際刑事法院提交「廣泛與系統性」的證據,指控中國對新疆少數民族維吾爾人犯下種族滅絕和違反人道罪,希望國際刑事法院對中國政府及其領導人展開調查。

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班索達(Fatou Bensouda)的辦公室14日發布報告說,這些被控的行徑「全部都是中國公民在中國境內犯下的」,但中國並非「羅馬規約(Rome Statute)」的簽署國,因此,似乎並不符合行使國際刑事法院領土管轄權的先決條件。

國際刑事法院是依據「羅馬規約」而成立。

至於維吾爾人士要求,對塔吉克和柬埔寨將維吾爾人強制遣返中國的舉動展開調查,班索達也以證據不足表示,「目前沒有展開調查的基礎」。

塔吉克和柬埔寨都是羅馬規約簽署國。

ICC並未否決中國侵害人權

這項決定令支持維吾爾人士失望,然而,人權觀察組織(Human Rights Watch)中國分部主任李察遜(Sophie Richardson)向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指出,「ICC的這項決定並非對是否存在侵權行為的判決,事實仍然是:中國政府在新疆犯下大規模嚴重侵害人權的行為,相關責任人應該被追究責任。」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資深製作人葛瑞菲斯 (James Griffiths)分析說,班索達辦公室對此案其實是維持開放的態度,也就是說,如果能夠提供更多證據,國際刑事法院依然可以立案調查。

代表這兩個維吾爾人團體的人權律師狄克森(Rodney Dixon)向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表示,他的團隊將在未來幾個月提出高度相關的證據,「我們正和ICC的檢察官辦公室合作,繼續推進這些程序,希望啟動對中國的全面調查。」

國際已升高對中國施壓

葛瑞菲斯指出,這個訊息很清楚,雖然班索達的決定似乎讓中國獲得某種勝利,卻也凸顯國際就有關新疆和維吾爾民族自決等問題,要求北京負責的壓力正與日俱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曾就新疆問題召開過多次聽證會,並制裁涉及新疆政策的多名中國官員;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也在8月間發表聲明,譴責中國對維吾爾人及其他少數族群的「殘忍鎮壓」,等同「種族滅絕」。

法國和德國領導人、歐洲議會以及歐洲理事會都已公開呼籲,保護新疆少數族群,展開國際調查,並考慮制裁中國官員。

由歐洲、北美洲、非洲和亞太地區數百位國會議員組成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也呼籲,就新疆問題採取國際行動,要求聯合國展開調查。

新疆棉花 受到最立即衝擊

所有與新疆相關的遊說活動,最能造成立即衝擊的,可能是涉及源自新疆的原物料與勞動的國際商業活動。

以揭露新疆「再教育營」而聲名大噪的德國學者曾德恩(Adrian Zenz),15日在華府智庫「全球政策中心(Center for Global Policy)」發表報告指出,「有證據顯示,所有在新疆生產的棉花,都涉及強制勞動。」新疆有超過57萬維吾爾人被迫從事採摘棉花的工作,規模超乎以往的想像。

新疆的棉花產量佔全球20%以上。

美國已在12月初,以「強迫勞動」的顧慮為由,下令禁止新疆的棉花製品進口。這是美國自9月以來,為阻止新疆「強迫勞動」產品進口的第六項行動。

曾德恩還建議,「應要求各公司徹查中國棉花在他們產業鏈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否涉及任何在中國以外地方的棉花生產。」

知名國際品牌愛迪達(Adidas)、Gap與耐吉(Nike),早已因此承受壓力。現在報告中的最新發現,可能引發這些公司重新檢視他們的供應鏈,或者敦促各國政府施壓,迫使這些公司採取行動。

問責中國 國際尚待努力

然而,葛瑞菲斯也指出,國際批評的聲浪雖然日漸升高,對北京構成影響的可能還是很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出席新疆工作會談時,還聲稱他的新疆政策「完全正確」,必須長期堅持。

ICC在14日的決定顯示,要向某些國家問責,光是指責還是不夠,需要做得更多。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