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煤」你不行卻又「煤」有明天!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難題與出路

  • 時間:2021-10-27 13:45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煤」你不行卻又「煤」有明天!中國實現碳中和的難題與出路
中國超過半數能源來自燃煤發電,2020年全國煤炭在產量、進口量及消費量上仍高於2019年。(示意圖/Xiang Xiao)

今年7月16日,北京、上海和武漢三地同時舉行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儀式,發電業成為第一個納入碳市場的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當天9時30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鳴鑼開市。

中國大陸碳交易市場規模雖大 但設計不良

中國大陸碳交易市場啟動運作,雖是減碳手段的里程碑,也是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但實際運作後未符預期,碳交易價格在8月初開始暴跌。美國網路媒體《石英》(Quartz)報導指出,中國大陸每公噸碳交易價格太低,無法對污染者或能源投資者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8 月 20 日,中國大陸每公噸二氧化碳的的碳交易價格只要 7.55 美元,遠低於歐盟的要價 63.80 美元,最大的問題是政府發放的配額過多。

理論上,如果採取逐漸減少碳排許可,將使碳交易價格攀升,從而降低碳排放。但中國大陸碳交易市場與傳統「限額交易」設計不同,各企業發現自己有足夠的碳配額,根本無法達到交易效果,每日交易量因而顯著下降。中共生態環境部長黃潤秋已經表示,有鑑於該國的碳交易市場需要改革,將提出新的法規。

碳排放管理是趨勢 現實面考驗大

中國大陸是全球能源使用最多的國家,2018年使用的能源總量超過美國、日本與德國的總和;在大量消耗能源的情況下,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佔全球28%,也是全球之首。更重要的是,目前其經濟成長的速度仍維持6%左右,未來對於能源的需求仍會比其他先進國家高很多。

2020年底,歐盟為了確保2050年時地球溫度上升可以控制在1.5℃的範圍內,提出一個更高的標準,預定於2050年時,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中國大陸是巴黎氣候峰會的一員,參與簽署並承諾峰會的減碳目標,為了配合歐盟設立的標準,中國大陸在今年推出的「十四五規劃」,針對減少碳排放設定長期總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錨定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簡稱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雙碳」進程。

2020年12月12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的氣候雄心峰會(Climate Ambition Summit)視訊會議上正式宣布,2030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5% 以上,非化石燃料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 左右。中國氣象局在今年初也表示將建設「溫室氣體及碳中和監測評估中心」,研究實現碳中和的路徑。無論是「十四五規劃」或習近平的承諾,都有一定的約束性,亦即中國大陸一方面要減少碳排放,又要維持中速的經濟成長率,面臨現實重重考驗。

碳價格與碳關稅迫使產業轉型

從產業面看,中國大陸碳價與國際接軌是必然趨勢,將迫使企業加速轉型,以電力行業為例,一旦碳市場開始實際運作,碳成本增加將會加重火電企業的負擔和虧損,減碳技術的開發及碳交易人才的引進,亦將造成企業成本的上升。從出口面看,碳市場推出以後,隨着「雙碳」進程的推進,碳市場的配額應會逐步緊縮,最終與國際碳價格接軌。

歐盟的碳交易價格在今年5月突破每公噸50歐元,依匯率折算後,價格高出中國大陸試點市場平均價格約8倍,歐洲議會已通過設立所謂「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對國外進口商品開始徵收碳邊境稅,促使國際商品要達到減碳生產的目標。

全球碳定價機制將使減碳更多或排碳更低的公司受益。以挪威的鋁生產商Norsk Hydro為例,該公司使用水力發電生產鋁,而其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手(佔全球鋁產量的50%左右)主要使用煤炭。碳關稅將使這種以煤為主的鋁銷往歐洲價格大幅提升,使擁有乾淨、低成本基礎的Norsk Hydro,從碳定價機制中受益。

據估計,若歐盟開始對中國大陸實施碳關稅,將會影響約1兆美元的出口;即使只對高碳行業徵稅,也會影響約4千億美元。對中國出口貿易的衝擊可能遠甚於貿易戰。

實現碳中和代價大 失業潮成社會隱憂

中國大陸應對氣候變化的系列部署,將對全球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有人認為歐美逼中國大陸承諾一個超高的碳中和目標,有可能壓抑「2025中國製造」,相較於歐盟、美國、日本及韓國都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目標,中國大陸以2060年為目標,多出10年緩衝期。

中國大陸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據2021年5月11日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國總人口共計14.12億人,而「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於2020年底發布的研究報告預測,中國大陸人口將在2027年達到14.17億的高峰。「雙碳」進程若無適當配套措施,會帶來減產與失業,影響內部穩定發展。

其次,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氣候變化項目協調人哈格爾伯格(Niklas Hagelberg)擔憂,如果全球想在2030年達到減排50%的目標,實現2050年前脫碳的基本目標,這個轉折點為時已晚,意即中國大陸的碳排放量必須在2025年就開始下降,否則難以在2050年或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大陸半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電力生產相關,超過半數能源來自燃煤發電,2020年全國煤炭在產量、進口量及消費量上仍高於2019年。與此同時,國有電力企業還獲准新建多座燃煤電廠,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僅在內蒙古自治區就批准新建9座燃煤電廠,總裝機容量高達1,000萬千瓦。根據非政府組織「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數據,這些電廠建成後,2,500萬人口的內蒙古的煤炭消耗量將與8,200萬人口的德國相當。顯然,對能源需求高的省份,當局對經濟降溫、民眾失業、社會失穩的擔心遠遠大於對氣候暖化的憂慮,尤其中國大陸約500萬人受雇於煤炭業,大量人口失業將成為社會問題。

為了減少碳排放,中國大陸主要採取的重點措施,一方面除了將發電業納入第一個碳市場交易行業,另一方面就是調整能源結構。2020年中國大陸的發電裝置容量結構中,煤炭居首,占50.9%;水力其次,占17.9%;風力與太陽能分別占11.6%與10.2%;天然氣與核能分別約占7%與3%。預計到2030年煤炭占比下降到39.4%、水力15.9%、風力與太陽能分別為15.5%與 17.5%,天然氣與核能將分別達到約8%與5%。

中國大陸 調整能源結構

調整發電能源結構有兩大特色:
一、風力與太陽能占比大幅成長。今年7月中國大陸工業和居民用戶用電量激增,政府為確保燃煤電廠的發電量,要求發電廠在7月21日前建立至少可供7天消耗的煤炭庫存,能源安全備受挑戰。能源多元化可降低風險,煤炭使用比例大幅下降,也可減少二氧化碳與PM2.5的排放。

二、核能發電占比持續上升。目前中國大陸共有 49 座核電廠,總裝置量居全球第三,興建中的核電機組高達 19 座,預計到 2030 年,核電裝置是目前的 2.3 倍,屆時將成核能第一大國,惟安全性必須嚴肅面對。此外,中國大陸在「十四五規劃」中也表明將積極建立排碳權、用能權、用水權與排污權等交易市場,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英國氣候資料分析 Transition Zero 最新報告曾提出建言,如果中國大陸要實現氣候目標,必須立即採取行動。2019 年到 2020 年,中國大陸碳市場多出15.6億噸,相當於1年的歐盟排放量,淨零目標與實際情況間的差距令人擔憂。中國大陸約有 1,058 座燃煤發電廠,發電量佔全球一半以上,要在 2030 年前將二氧化碳排放減半,必須關閉 588 座燃煤發電廠。

鑒於減碳及能源安全,中國大陸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及對外依存度,是可行的出路,其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80%,42%來自中東地區,為中東石油依賴最大的國家,供應風險、價格風險、地緣政治風險均高。煤炭部分,中國大陸雖為煤炭儲量大國,自給率達8成以上,但由於「不可再生性」,必須保持一定的戰備儲量,不可開採殆盡,因此仍仰賴一部分進口。反觀太陽能與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若善加利用,既可往碳中和目標邁進,也有助能源安全的提升。如果清潔能源轉型帶動大規模基建就業機會,彌補流失的工作崗位,更是值得一搏。 

減碳是世界各國爭奪未來主導權的重要議題,拜登重新積極加入氣候峰會,並公布2兆美元基建計畫,準備與中國大陸競爭,其重點之一就是清潔能源及電動車計畫。中國大陸碳中和目標已訂,接下來就看各地方主政者如何在經濟發展與減碳要求之間取得平衡了。

 延伸閱讀 

核融合與碳捕捉 全球減碳科技未來在何方?(影音)
→中國歐洲面臨能源危機 威脅氣候變遷長期目標
經濟成長引擎光環漸褪 北京緊張改革製造業

本文取材自海基會交流雜誌
文/許哲松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