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防疫的代價!全球塑膠垃圾大增 800 萬噸 亞洲佔最多

  • 時間:2021-11-11 16:37
  • 新聞引據:、科技新報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防疫的代價!全球塑膠垃圾大增 800 萬噸 亞洲佔最多
因疫情以及居家令導致網購垃圾與防護性垃圾大增,疫情以來塑膠垃圾已增加800萬噸。 (Elizabeth McDaniel/Unsplash)

去年疫情期間全球多國祭出居家令,使碳排放也大幅減少,但在醫療物品與網購等需求狂增下,一次性塑膠廢物現在已開始產生環境副作用。一項新研究發現,從2020年疫情開始到2021年8月的研究數據顯示,193個國家已經製造大約800萬噸與疫情相關的塑膠垃圾,其中大約2.6萬噸已流向海洋,其中進入海洋的大部分塑膠垃圾來自亞洲,主要是醫院廢棄的一次性防護設備。

來自中國和美國研究人員研究發現,自冠狀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人們一直擔心隨著個人防護設備的使用增加,和線上購物的快速增長,塑膠污染將激增。研究證實這項擔憂,而且發現全球大部分塑膠垃圾是從河流進入海洋,其中亞洲河流占塑膠總排放量的73%,排放量最大的前三名是印度河、阿拉伯河和長江,這些塑膠垃圾流入波斯灣、阿拉伯海和東海。

亞洲病例僅佔全球3成 塑膠排放卻佔全球7成

但其實亞洲的新冠病毒 (COVID-19) 病例相較歐美國家並不多,截至8月下旬,亞洲僅發現占全球約30%的冠狀病毒病例,但該地區卻占全球塑膠排放量的72%研究發現,排放到海洋中的塑膠主要形式是醫院產生的醫療廢棄物,占此類污染的70%以上。而亞洲的網購包裝廢料也特別多,但占比不高。研究人員表示,主要原因是亞洲國家一次性防護設備使用量龐大,以及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廢物處理水平較低。

塑膠廢棄物已經影響海洋生態,根據荷蘭科學家研究發現,截至今年7月,有61起動物因與疫情相關的塑膠廢物致死,或被傷害的記錄,如加拿大發現一隻被口罩包裹的美國知更鳥,以及在荷蘭發現用一次性醫用手套的拇指包裹的鱸魚屍體。國家地理雜誌稱後者是第一個一次性手套殺死魚的例子。

塑膠垃圾排入海洋恐堆積北極

至於這些流入海洋的塑膠會造成什麼樣的後遺症,研究人員使用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建立的海洋塑膠數值模型,該模型顯示,大約80%進入北冰洋的塑膠碎片將迅速下沉,並且模擬到2025年將形成一個環極塑膠堆積區。研究人員表示,北極已經是受全球暖化影響的脆弱地區,而北極塑膠堆積的潛在生態影響,需要特別關注。

科學家還指出,到本世紀末,由於疫情而產生的絕大多數塑膠廢物最後將留在海床或海灘上。除了成為沿海動物可能的死亡陷阱外,海灘上堆積的塑膠還會增加周圍的溫度,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塑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降解,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會釋放出來並沿食物鏈向上移動。

這項研究於本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是首批量化塑膠垃圾規模與對健康影響的研究之一。

(本文轉載自科技新報/黃嬿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