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香港雜記】我童年的「高檔晚餐」——鐵板扒餐

  • 時間:2022-02-16 16: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香港雜記】我童年的「高檔晚餐」——鐵板扒餐
港式西餐又稱豉油西餐,在香港的茶餐廳及港式快餐店很常見。(Ceeseven,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民以食為天,香港以各國飲食文化匯聚馳名,發展出一套融合中餐(主要為粵菜)與西餐的飲食習慣。在眾多種類的菜式之中,今天想介紹最能夠代表我童年的「高檔晚餐」——鐵板扒餐。

我想大概在香港90 / 00年代前出身的人,對「豉油西餐」這種香港特色料理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所謂「豉油西餐」其實就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流行的港式西餐,在英國飲食文化影響下,當時不少茶餐廳或快餐店都推出了平民版鐵板餐,同樣有西餐菜單中的前菜、湯、主菜與甜品,但卻將粵菜的烹調方法融入其中,例如用豉油及鬆肉粉醃牛扒和豬扒、以茄膏代替紅菜頭煲羅宋湯等,這種中西合璧而又別樹一幟的料理,更成為香港的代表美食。

根據香港食家唯靈稱,港式鐵板餐為1956年開業的美心餐廳首創。鐵板餐的特色是肉食通常預先煎好,再使用一個經過加熱至高溫的鐵盤來盛放食物,而鐵盤下是用來隔熱的木板,然後端到客人面前。高溫的鐵板除了可以保持食物的溫度,更可以在客人面前或由客人親手將搭配食物的醬汁倒在鐵板上,高溫的鐵板令醬汁瞬間沸騰產生吱吱的聲響、濃稠的煙霧,醬汁的水份迅速蒸發,氣泡不斷在鐵盤上冒出、消失,成為鐵板餐的靈魂儀式。

鐵板扒餐主要以肉類為主,如牛、豬、雞、羊或魚扒等,也有綜合不同肉類配以香腸或海鮮(如虎蝦、墨魚)的雜扒套餐,部份店鋪會供應較具特色的食品,如燒春雞、牛仔骨、豬手等。有說法說在台灣的「夜市牛扒」就是源自於港式的鐵板餐。這種使用鐵板保持上菜溫度的方式後來也演變出其他類似的菜式,例如鐵板炒麵、炒飯、炒菜等等,做法一樣是把將菜式炒好,再放到已預熱的生鐵板上,味道或許是相差無幾,但那個由鐵板產生的視、聽、嗅覺等多重感觀效果,會令你勾起對食物的慾望,就像是回到童年期待鐵板扒餐一樣。

因為這種上菜方式大受普通家庭歡迎,引致其他西餐廳及茶餐廳亦爭相仿傚,在1970年代風行香港,成為港式西餐的特色。至今,鐵板餐仍是港式西餐廳及港式快餐店在晚市餐牌上的必備主菜,甚至有快餐店因為未能按圖示使用鐵板盛放餐點而成為新聞。

小時候的我最期待就是在較西式的節日時(如聖誕節、復活節),爸媽帶我去連鎖快餐廳——大家樂,或是其他老牌的傳統港式西餐廳,例如金鳳大餐廳、扒王之王等食鐵板扒餐。每當我興奮的點選了我想吃的套餐,他們必定要我安份坐好,為我放好餐巾慎防一會被淋上鐵板的醬汁弄糟,順道以難得的「鋸扒」晚餐教我他們僅有的西式餐桌禮儀,因為平常很少機會帶我去吃昂貴的西式餐廳(在他們眼中 Outback 這種等級的西餐廳已經是高級到沒有老闆請客不會去那種)。一份扒餐中,不僅鐵板扒分量巨大,還有包括牛油餐包、紅/白湯 ( 羅宋湯/忌廉湯 ) 、飲品,還有煎蛋、焗薯、椰菜花等配菜、甜品(通常是冰淇淋,因為比較快上菜,店員或會將一個個雪糕球準備好在冰櫃中即時上菜),但有些較好的餐廳或會提供格仔餅或啫喱等甜品,配上雪糕簡直是我兒時最愛的懷舊甜品,對愛吃甜的人來講是雙重體驗。

如今香港經濟和人均收入都比以往好更多,人們亦更懂得享受、消費食物,高級西餐廳遍地開花,鐵板扒餐未必是大家的晚餐首選,但專賣「豉油西餐」的傳統港式西餐廳卻屹立不倒,甚至有新式的繼續開店,因為香港人始終對這份鐵板感官體驗情有獨鍾。

 延伸閱讀 

→ 60年代出生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一)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