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香港雜記】 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四) -- 愛情篇

  • 時間:2022-03-22 16:48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香港雜記】 60年代出身的香港男性工人階層生活概況(四) -- 愛情篇
(示意圖/Henry Lai/Unsplash)

據我媽所描述,她與爸爸的愛情故事就在社區服務中心開始。當時他們都是20多歲,正值青春年華,爸爸當時給她的第一印象是「很薯(好像土豆)」,即是古板戇直的意思。他常常穿偏大件的T恤配牛仔褲,頭髮蓬鬆凌亂,架著又大又厚的金色眼鏡,好像想要扮「時髦」但「穿起龍袍都不像太子的感覺」。那時候他還很瘦,我媽當時在背後笑他像個猴子一樣,完全沒有想過會跟他有什麼關係。我媽是跟他的兩個姊姊一起到社區服務中心的,透過姊姊才認識到爸爸,當時姊姊在那邊認識的男友後來也變成老公。我媽則慢慢與我爸互生情愫。

那個年代一般人都沒有手提電話,他們要約會的話就只能通過家裡的電話連繫,而家裡又有很多兄弟姊妹,對於春青期少女來講她們的愛情都是藏在心底裡的秘密,不太想讓其他家人知道,而且我媽的爸爸對女兒管制很嚴格,連牛仔褲都不許她們穿,更不用說單獨跟男生約會。所以那陣子我媽就常常會坐在家裡的電話旁裝忙,一有電話就第一個接,那就不會讓其他人發現有男生找她。他們那時代約會主要是「行街睇戲食飯」(逛街、看電影、吃飯),由於兩人都有工作,所以費用主要是AA制(大家平分),當然多數男士都會主動請客表現自己財力,但我媽覺得自己是可以自力更生的人,不用靠男人請客,所以她多數都會先等爸爸付錢,之後再還他錢(因為我爸很愛面子,想要在其他人面前表現財力),或是互相請客。

我媽說當時有好幾個男生同時追求她,雖然我爸是裡面最古板的那個,卻也是最穩重的那個,帶給她安全感。當時我媽是以作為結婚對象為前提交往的,當然也有不少人會選擇先「拍散拖(不是以結婚為前提地談戀愛)」。而我爸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照顧家人、很會承擔責任,完全就是我媽想要的類型,所以久而久之他們就開始交往了。因為我爸是專門做首飾的師父,所以跟他交往最大的好處就是,每逢情人節、聖誕節、生日、紀念日……都會收到各式各樣的手工首飾,而且還有一些市場找不到、獨一無二的,導致我媽每次出門都要額外花十多分鐘,在她那個首飾盒跟化妝鏡前拼東拼西。

有好處當然有壞處,我媽最常抱怨我爸當年吃得太少,長得太瘦了,害她跟他拍照時看起來都特別胖。我爸當年大概身高1米65,體重40多公斤,看他照片瘦得像癮君子般,臉頰都凹進去,手部的青筋也都原型畢露;我媽其實也不是很胖,1米6高50公斤重,算是中等身材,但那時候的女性已經開始重視自己的身材,覺得瘦才是美。在我婆婆的年代,人們都覺得女人瘦不比胖的好,尤其是臀部最重要,因為以前人的家庭大多數都在鄉下種田,而種田最需要的就是勞動力,對家庭為單位來生產的農田,會生小孩的女人才算好 ( 這樣說好像將女性工具化,但當時人的想法就是這樣 ) 。而當時什麼判斷女性的生產能力呢 ? 就是臀部大,越大越會生小孩,用廣東話講就是「躉 ( 臀部 ) 大好生養」。那麼為什麼到我媽這代就開始改變這觀念呢 ? 很大程度是香港經濟發展,推高了人們整體生活和教育水平,大家也更有本錢去了解和追逐流行文化帶來的價值觀,也間接令我媽變成半個珠寶首飾及化妝美容的專家。

( 續 )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