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數位貨幣的政治角力—「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 時間:2022-08-29 10:3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數位貨幣的政治角力—「中心化」與「去中心化」
數位貨幣 (Dmitry Demidko/Unsplash)

「元宇宙」一詞描述人類對未來網絡發展的想像,許多巨頭企業紛紛將此納入公司的未來發展方向,八月中旬Facebook的母公司Meta更宣布在台灣開辦元宇宙培訓學院,元宇宙融入日常生活的未來似乎離我們不遠。如果元宇宙真的如我們想像以虛擬方式呈現大眾的日常生活,必定包含虛擬的經濟活動,因此元宇宙裡的「金流」是其重要的其礎元素。

數位貨幣會讓我們首先會聯想到加密貨幣,如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eum)等,但其實多國政府的中央銀行也提出另一種數位貨幣的概念——「央行數位貨幣(CBDC)」,雖然它是直接從比特幣獲得發想,卻不同於虛擬貨幣或加密貨幣,甚至可能是制衡「去中心化」的政治工具。

加密貨幣的起源可以理解成某一種政治想像。約在90年代初,一群技術專家、學者和思想家組成了一個網絡群組——cypherpunk,他們的理想是創造一個自由、自主、不受政府限制的網絡空間,他們認為網絡使用者的穩私是可貴的。為了實踐一個「沒有國界、沒有法律、無須繳稅的世界」,他們的發想是利用加密技術去把網絡足跡隱形,擺脫政府對網際網路的監視和干預。直到2008年,一個化名為中本聰(Nakamoto Satoshi)在cypherpunk群組提出了「比特幣」的概念,隔年第一枚比特幣正式被創造出來。

加密貨幣的意義在於避開中介,利用「區塊鏈」代替「銀行」的角色,以全球數萬部獨立運算的電腦記錄和驗證它們的交易;區塊鍊中的「智能合約」亦確保了已完成的貨幣交易不會被阻止或撤銷,合約的智能程式碼就是唯一的執行基礎。當無數份智能合約結合起來,這意味公司結構是去人化且自動執行,是「去中心化」的概念基礎。

愈來愈多投資者進入加密貨幣市場,其中不乏大型機構,如Alphabet(Google母公司)、三星(Samsung)等都紛紛在投資區塊鏈,法定貨幣的地位逐漸受到加密貨幣動搖。各國政府為了阻止加密市場失控性的擴張,除了出手干預虛擬貨幣交易和發行,包括台灣在內不少國家開始積極研究推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台灣央行在2019年就數位貨幣規劃了兩階段的研究計畫,第二階段「通用型 CBDC(央行數位貨幣) 試驗計畫」與中國信託、華南、上海、國泰世華和台新5家銀行合作開發測試,已於六月底提前完成,至於發行的日程仍未有定案。

中國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更為強硬,中國政府2021年宣布封殺任何有關加密貨幣的行為,一切加密貨幣的交易視為「非法」,同時積極研究開發「數字人民幣」(DC/EP)。「數字人民幣」目前正於超過十五個省市地區試點發行,相信随著中國發展「一帶一路」政策,許多沒有中國銀行賬戶的個人或公司很可能使用數位人民幣取代現金,成為一帶一路的主要支付方式。

央行數位貨幣的意義遠不同於加密貨幣,加密貨幣除了動搖法定貨幣的地位,亦威脅著政權對人民的高度管治。因此,中國發行的數字人民幣並非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甚至可以說是完全「中心化」的數位貨幣。相對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數位人民幣反而比原有法定貨幣更利於政府會掌握用戶的個人資料,也能夠凍結他們的資產和禁止交易,甚至所有交易記錄更容易被追蹤,人民活動更容易被監控。

這場數位貨幣的角力,看來也是一場政治的角力。加密貨幣的確某程度上實現了「去中心化」的想像,但後來發展的數位貨幣,卻很可能成為「中心化」權力管控手段。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