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大手拉小手!台英共製混齡舞蹈計畫 探索跨齡藝術新未來

  • 時間:2022-10-17 21:56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大手拉小手!台英共製混齡舞蹈計畫  探索跨齡藝術新未來
丞舞製作團隊攜手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及足跡藝術,發展維期2年的跨國「 大手拉小手:混齡推廣計畫」 ,探索跨齡藝術新未來。 (何肇昇攝/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在世界各國都面臨高齡社會演變的趨勢下,共融藝術越來越逐漸受到重視,丞舞製作團隊今年底就首度攜手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及足跡藝術(Step Out Arts),以「現代舞」為主體,「社會共融」為核心,發展維期2年的跨國「 大手拉小手:混齡推廣計畫」,希望透過台英兩國樂齡舞者重新演繹經典舞作,讓樂齡舞者將生命的經驗化為肢體語彙,傳遞給年輕一代,更希望藉此探索跨齡藝術新未來。

台英攜手共製混齡計畫今秋啟動

丞舞製作團隊近年推出的舞作在國際上獲得無數好評,但另一方面舞團也開始關注樂齡族群與藝術共融議題,並展開具體行動。

丞舞製作團隊藝術總監蔡博丞說,他20歲時就因為生活需要,帶領一群30到50歲的中青年素人學跳舞,當時就累積許多教導素人跳舞的經驗。

2020年6月,丞舞製作團隊參與國家兩廳院與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共同推動演出計畫,希望集結台灣、倫敦兩地的樂齡舞者們站上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雖然後來因為疫情爆發而取消,但仍推出專為樂齡族群量身打造Digital Stage的舞蹈教學影片,受到不少人關注。隨後,團隊更將此概念延伸分支,創立專為跨界交流所建立的平台—B.LOSSOM,期許串連不同世代的聲音,也藉由舞蹈的力量,綻放自我的光芒。

2020年8月,丞舞製作團隊因為參與文化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主辦愛丁堡藝穗節台灣季線上論壇,聽到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前藝術總監莫拉(Morag Deyes MBE),分享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經營行之有年的「樂齡舞蹈」推廣計畫,在「足跡藝術」主理人葉紀紋的引介之下,促成了丞舞製作團隊與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的台英跨國共製「 大手拉小手:混齡推廣計畫」的開展。

該計畫在在國藝會及英國文化協會支持下,今年秋天正式啟動,由台灣首發,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前藝術總監莫拉特地飛抵台灣,帶領台灣樂齡舞者重新演繹丞舞製作團隊經典舞作《浮花》登台演出。

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前藝術總監莫拉(Morag Deyes MBE)指導台灣樂齡長者重新演繹丞舞製作團隊經典舞作《浮花》。(何肇昇攝/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在舞蹈裡看見樂齡生命刻痕積累

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帶領樂齡長者舞動身體,其實是一門學問,蔡博丞剛開始也有疑惑,後來他了解到,不該將「年紀」與「跳舞」畫上等號,在混齡的工作坊中,蔡博丞用教導國中高生即興方式去引導樂齡者,只是多說一些細節,讓他們更清楚,結果收穫最大的反而是他自己。蔡博丞:『(原音)我在這些樂齡姊姊身體已面看到時間的累積,他們身上已經看不到動作,你看到的都是情感,都是感動,都是故事,都是對我來說是一種時間的消逝,所以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我覺得這樣子的舞蹈反而讓我激起更多想要把這件事情做下去,而且要讓更多人看到。』

也因為在開設樂齡工作坊過程中,一些長者表達希望上編創課,讓蔡博丞重新對於何謂藝術?藝術的價值為何?有了新的體悟。蔡博丞:『(原音)我就發現我們能夠在不同生命背景、生命故事、經驗底下,看到藝文的意義在哪裡,看到藝術它究竟為了是什麼,我們常說藝術它究竟怎麼深入社會,怎麼滲透族群裡面,在我做了這件事情,這就是最好的滲透,我覺得它真的是打開不一樣的疆界,讓我們可以找到更多對於看待藝文這件事情不同的觀點。』

英國他山之石  珍視不同身體質地

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Dance Base)前藝術總監莫拉則提到她自己的經驗,她說自己年輕時候也是一名舞者,到了40歲後退休,一直到60歲,她發現像她這樣的人好像已經沒有機會跳舞,所以就開始開發樂齡舞蹈計畫,甚至後來還創立的半專業樂齡舞團。

很多人帶領樂齡者跳舞時都用一種對待小孩子的方式,但在莫拉看來,這是非常不正確的引導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侮辱」,她說,這些樂齡者很多年紀都在65歲以上,他們的人生經歷過灰暗也累積智慧,這些都應該在學習跳舞的過程中獲得相互理解,再透過肢體表現出來。

樂齡長者積累的生命經驗透過引導,轉化到肢體上,往往展現驚人的情感爆發力。(何肇昇攝/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莫拉笑說,相比蔡博丞的指導方式,她更為嚴格,她希望能激發出這些樂齡者內心真正的想法,而每個獨特的個體都有各自的風格,學習跳舞的過程也會不斷成長,最後站上舞台上就會如同有花朵般盛開,充滿自信、無所畏懼。

莫拉也特別舉著名編舞家碧娜・鮑許曾編創過一支舞作《交際場》,強調不同年齡舞者所能展現的身體質地,有多麼珍貴。莫拉:『(原音+翻譯)德國非常畢納鮑許《交際場》Kontakthof (1978),她這個製作是給三個不同年齡,青少年、舞者,還有銀齡者,但是它基本上全部動作都一樣,可是當你可以看到,最大的不同就是質地感,所以不同年齡的人呈現同樣的動作,她的質地會不一樣的呈現,我們要特別強調的聚焦的就是不同的質地。』

莫拉認為,看待樂齡舞者有很多角度,蘇格蘭北部就有團體專門特別強調女人的能見度,其他地區也有人聚焦變性者的身體變化,但最重要是如何讓樂齡者自己也能拿掉社會認為他們已經老了、跳不動了的心結,這才是最大的挑戰。

至於要如何帶領樂齡者跳舞,莫拉認為「不妥協」、「耐心」、「尊重」與「懂得聆聽」,是很重要的「黃金規則」。

大手拉小手  落實文化平權

和樂齡長輩們一起工作帶給蔡博丞最大的領悟,就是看到這些哥哥姊姊們不花任何力氣就能等把生命經驗情緒精準做到位,這些時間的累積在他看來就是「專業」,而不因年齡有所區分,這也正是文化平權的核心價值,相信也能帶給年輕一輩有所啟發。蔡博丞:『(原音)當我們把所有標籤拿掉,我覺得這件事情才是最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想要把大手拉小手牽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因為去標籤化也是一件很重要的的事情,我們讓完全不同世代他們可以交流,然後讓世代的隔閡變得更少,我覺得對彼此的標籤其實也會更少。』

事實上,不只蔡博丞有這意的想法,參與台英混齡共製計畫的巡演經理孫佳芳、易彥伶也收穫滿滿。易彥伶說,在與樂齡舞者互動過程,每次聽到他們分享的生命故事都令她覺得很震撼,開始自省自己究竟要什麼樣的人生,尤其看到這些長輩們的舞蹈肢體,哪怕只是從左邊揮擺到右邊這樣簡單的動作,只要音樂對了,就會讓人感受到她們的表現充滿故事張力。

孫佳芳也有同樣的感受,她說整個過程她學習到與樂齡舞者互動要非常有耐心,但這些長輩們心思也非常細膩,因此工作起來非常愉快,這是和其他年輕工作者工作時所沒有的經驗。最讓她開心的是,在衛武營專場演出時,一位年輕人看了演出後感性地說,她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帶媽媽跳舞,孫佳芳認為這就是「大小拉小手」混齡計畫最想要結果。

「大手拉小手:混齡推廣計畫」接下來10月18日、19日、20日、21日還將陸續在新竹智邦科技總部、國立中山大學、台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國立成功大學、台南藝術大學與樹德科技大學演出,促成台英跨國共製混齡計畫推手之一的「足跡藝術」主理人葉紀紋表示,該計劃原本是讓兩國樂齡表演者也能到對方國家演出,但為善盡愛護地球、減碳責任,現在決定讓兩國創作講師相互到對方國家進行交流,並與當地樂齡表演者一起工作,今年先台灣先行,明年則會在英國推動,希望讓更多年輕人透過親身感受並理解,展現混齡計畫的意義與價值!

英共製混齡計畫深入校園,讓年輕學子從樂齡長者的舞動肢體中看見生命的精彩,促進藝術共融。(何肇昇攝/丞舞製作團隊提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