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無國界醫生Marco前線救援 一天處理的槍傷比在台灣10年還多

  • 時間:2023-06-29 17:4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劉品希
無國界醫生Marco前線救援 一天處理的槍傷比在台灣10年還多
今年4/15蘇丹爆發衝突以來,超過250萬人被迫流離失所,現已有12萬7千人逃到南蘇丹。(無國界醫生提供)

根據聯合國難民署最新數據,全球有 1.1億人被迫流離失所,這也是近代人類歷史上流離失所者人數新高。今年4、5月前往南蘇丹班提烏(Bentiu)的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外科醫師夏肇聰(Marco)分享前線任務的經歷,身為難民營中唯一一名外科醫師的他,一天處理的槍刀傷患者數量,在台灣10年都沒這麼多。

地處非洲東北部的蘇丹於今年4月中爆發內戰,蘇丹政府軍(SAF)與軍事武裝團體「快速支援部隊」(RSF)在蘇丹多地爆發武裝衝突,上百萬名難民逃離蘇丹、進入鄰國,分別湧進埃及、南蘇丹、中非共和國、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等國。

南蘇丹前線的醫療困境 唯一的外科醫師

今年5月剛從南蘇丹結束前線任務返台的「無國界醫生(MSF)」外科醫師夏肇聰(Marco)深刻感受到當地戰亂無情。36歲的Marco來自香港,高中時在電視上看到「無國界醫生」的廣告,便興起到全球各地救人的念頭,因此大學來台就讀醫學系,畢業後從醫已10年,專攻小兒外科與外傷科,去年終於實現理想,在「無國界醫生」派任下,去年3至5月前往南蘇丹北部班提烏(Bentiu)的流離失所者營地(IDP Camp),為當地在戰亂中受傷的民眾進行手術,今年4、5月二度前往南蘇丹,為戰火下的受傷民眾開刀,也治療從蘇丹逃到南蘇丹的病患。


外科醫師夏肇聰(Marco)在南蘇丹班提烏的無國界醫生醫院內進行手術。(無國界醫生提供)

Marco分享從飛機上俯拍的營地照片,一個個方正的建築整齊並列地座落在一望無際的平地上,顯得乾淨又漂亮,但落地後走近一看,受到淹水終年不退的摧殘,房子、樹木都泡在水中,滿地泥濘與散落的垃圾,環境相當惡劣,但這裡卻塞滿了12萬名流離失所的人,淹水了就蓋堤防,淹更高就再往上蓋,因為附近沒有地方能再容納這些人。他說:『(原音)那現在目前好像聽說又開始雨季要來了,那個水然後2年了都沒退,我去了2次,去年去了,去年3到5月的時候去一次,第一次, 那今年我剛回來,是4、5月去的,那他們的水還是一樣,沒有退過,現在雨季又要來了,所以應該那個水位又開始上漲了。』


南蘇丹班提烏的流離失所者營地空拍景像。(無國界醫生提供)

除了居住環境惡劣,營地的醫療資源也嚴重不足,Marco是當地唯一的一名外科醫師,一天起碼主刀10台以上的手術,由於當地有武裝衝突,因此手術多是槍傷、刀傷,有時醫院一天就會接到10名槍、刀傷患者,而他在台灣10年都遇不到10個;也因為是唯一一名外科醫師,只要開刀就要找他,因此必須24小時待命。他說:『(原音)那晚上我們會、也會被call起來啦,所以像前一個外科醫師,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前一個外科醫師是一個很有經驗的醫師,他跟我說,你有時間就趕快睡覺,因為你不曉得什麼時候會被call。』

Marco表示,當地醫院的硬體設施與台灣差不多,相關基本設備都有,只是所有手術都是以傳統手術方式進行,並無微創手術機械系統。此外,由於戰地醫療物資較缺乏,因此他有時必須急中生智,自行製作醫材。他說:『(原音)我們在台灣會有一些抽吸的一些裝置,那邊就沒有,所以我就拿那個針筒,拿針筒改裝就可以了。或者是開完刀之後,我們在台灣會讓病人會吹一個裝置,有一個裝置是訓練那個肺部的、呼吸的,但是那邊也沒有,所以我拿手套改裝那個,結果是用起來蠻好用的,他們覺得還蠻喜歡的,所以後來他們學起來,我這次回去,我看他們都在用。』

而在兩次前線任務中,讓Marco印象最深刻的手術個案是一名剖腹產的孕婦,該名孕婦的第一胎因難產而死,第二胎由他執刀剖腹產,當他把嬰兒交到半身麻醉、意識清楚的媽媽懷中時,那名媽媽問了Marco的名字,當下立刻表示要將小孩以Marco為名。他說:『(原音)所以從此以後,那個醫院所有人都知道那個叫Marco,所以每次去那個嬰兒病房,他就說Marco、Marco你快過來,你去看Marco,然後那現在我也知道在那個IDP Camp裡面,有一個小孩跟我一樣是同一個名字的,那也是因為媽媽是說因為是醫生用你的手把這個小孩帶到這個營地,帶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他們也非常感謝我們。』


「無國界醫生」外科醫師夏肇聰(Marco)。(劉品希 攝)

孟加拉羅興亞難民 逃了6年何時能回家?

在前線協助人力資源及會計工作的鄭巧鈺(Joanna)則是在2014至2018年間,先後前往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孟加拉參與前線任務。2017年在緬甸軍隊攻擊下,70多萬名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Joanna於2018年5至8月赴孟加拉前線,在科克斯巴札爾難民營中負責後勤運作。

「無國界醫生」鄭巧鈺(Joanna)在前線協助人力資源及會計工作。(劉品希 攝)

Joanna表示,當地難民營僅26平方公里,卻容納了約100萬名難民,她以台北文山區31平方公里、共25萬居民對比,凸顯營地的擁擠。此外,當地連乾淨的水源都沒有,必須由大卡車載送大量的水源進入營地,基本生活條件匱乏,導致傳染病盛行,根據今年5月的最新數據,羅興亞難民營中近40%的人患有疥瘡。

孟加拉的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是羅興亞人的臨時避難所。(無國界醫生提供)

「無國界醫生」團隊在難民營工作,有賴當地難民志工協助翻譯、進行衛教宣導,但這些難民無法在當地受聘或從事正式工作,只能每日領取小額補助擔任志工,其中一名難民志工之前在緬甸是一名老師。Joanna說,緬甸軍隊的攻擊自2017年開始,至今已將近6年,但這些人還在孟加拉的難民營,營地的環境甚至在惡化中,新聞已看不到羅興亞人議題,危機似乎已解除,但其實狀況並未穩定,這些人還是無法回到緬甸。她說:『(原音)他其實之前在緬甸的時候,他是一個地理老師,那因為被迫、因為被攻擊,所以他必須就是離開緬甸、來到這個難民營。那我要離開的時候,他就也提到就是說,欸,你知道嗎,我最近在營地遇到不錯的女孩子,然後也打算跟他結婚這樣子,所以那是2018年的時候,然後現在也經過這麼久一段時間,會讓我想到說,他那時候已經要結婚了,那現在經過這麼多年,那他是不是也有可能有了小孩,那等於就是說他們全家都還是在這個營地這個環境當中。』

前線任務拯救了戰火下的寶貴生命,這些伸出援手的人,自己的生命也有了轉變。Marco說,經歷兩次參與前線救援,現在的他更珍惜時間與身邊的人,在當地的親身經歷讓他學到想做的事就趕快做、想向親人朋友說的話就趕快說,因為「不曉得明天會發生什麼事,不曉得明天還有沒有機會說」。他也希望透過分享前線任務的經歷,讓大眾對難民危機更加關注、理解,然後一起行動。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