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元節與盂蘭節.台灣與香港農曆七月大不同《日子篇》

  • 時間:2023-08-31 18:0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元節與盂蘭節.台灣與香港農曆七月大不同《日子篇》
農曆7月15日中元節,台灣各地民眾依習俗準備豐盛供品普渡好兄弟,盼藉以消解亡魂怨氣、祈求鬼月平安。(圖:央廣RTI)

在台灣生活久了就會知道,台灣人對拜拜的虔誠度,可謂冠絕整個東北亞,以我生活的台北為例,縱然台北與香港一樣,都是一個繁華、熱鬧的地方,但是台灣卻未因都市發展與科技發達等現代因素,而減低對宗教的熱衷。而且講究的東西也很多,每到「初一、十五」百姓都會上香燒金紙,祈求闔家平安、事事順利;營商者則會在「初二、十六」拜拜燒金紙,祈求生意興隆、一帆風順,所以不論在萬華這種「老人區」、還是商業活動頻繁的松山區、還是夜生活熱鬧的「東區」、中山區,不時都會在騎樓底下見到很多人在燒香拜拜。

這一點跟同樣是五光十色的香港很不一樣,或許在一些「屋邨」(有點像台灣的「國宅」概念的居住社區)常會有人家在門口燒金紙,又或是到宮廟拜拜,只不過你很難在中環這一種商業區會有人燒街衣(金紙),這一點就跟台灣很不一樣了。

在三教合一的華人社會而言每到農曆七月,都是一個大節日,想當然香港與台灣這個以華人為主的地方亦然。傳說每到農曆七月,鬼門關將會大開﹐一眾在地獄受苦的十方眾生將會重返人間,不同的宮廟都會在此期間舉行法會,超渡十方眾生,讓其能夠早登極樂。但是,到底「鬼節」是那一天才對?為甚麼香港人會說是七月十四日,而台灣人會說是七月十五日?到底中間有甚麼差錯?

有關七月鬼節一說,原來自佛家故事《目連救母》,想了解當中故事大家可以在網路搜尋相資料,我亦不多贅言。簡單交代故事就是,相傳有一名修行人名為目連,他是佛陀的首席大弟子,有一天目連以神通之力走到餓鬼道探望其母親,發現母親與一眾餓鬼道眾生因生前罪孽過重,死後受到懲罰。每當食物放到嘴邊都會化成灰燼,目連不忍母親死後仍受到飢餓之苦,向佛陀求救,希望佛陀能以其大能解救母親。佛陀指目連母親業障過重,目連若要解救她就必需要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供奉十方僧人,以抵銷其母業障。

後來,社會在三教合一之下,「目連救母」的故事與道家的「地官生日」合而為一,在道家之說法,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當天是地官大帝的生日,生者會在當天準備貢品供奉地官大帝,希望地官大帝能赦免一眾亡魂罪孽,這就是台灣的「中元節」的由來。所以,台灣每年中元節大街小巷上,不同的宮廟都會舉辦法會,目的是超渡自家祖先之餘,亦希望往生者能早日脫離地獄之苦,台灣一直都是傳承了華夏文化正統,因此﹐台灣的七月傳統習俗都以這一個版本流傳下來,以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正日。

而相對於農曆七月有另一種說法,香港不是說「中元節」而是「盂蘭節」甚至會直接把農曆七月稱為鬼節,雖然「盂蘭節」的來源也是「目連救母」的故事,但是在流傳上跟台灣卻很不一樣。香港的宗教傳統文化上認為,閻羅王會在七月十四日大開鬼門關十二個時辰,讓往生者可以到陽間探望陽世的親人,同時,又讓一些枉死又或是在塵世間心願未了的亡靈重返人間了結心願,安心投胎。

後來,有一些香港電影業者看中這一點,認為有一些枉死冤魂死不瞑目,又或是對陽間過度依戀,因此會以「好兄弟」在鬼門關大開之時到陽間作惡⋯⋯或許是過去香港的電影業太蓬勃,靈異類電影對大眾影響太深,坊間開始對一個理應充滿感恩與迴向眾生的日子,變成了一個讓人敬而生畏、冤魂索命的恐怖日子。

作者》張寧  香港青年,反送中後來台 。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