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上)

  • 時間:2023-12-29 23: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上)
台灣在兒童博物館教育上,仍有若干待改善之處。圖為故宮兒藝中心展廳內的吉祥物小翠。(故宮博物院提供/中央社資料照片)

日前,筆者因緣帶着幾個鄰居小學生去參觀台灣的故宮博物院後,深感台灣的博物館在對兒童的文化教育、文化傳承、文化推廣、和博物館教育上有不少不足的地方。又偶然看到香港政府在香港為了政治任務摧毀香港的博物館的新聞,於是想藉此分享一下筆者在台灣博物館的經歷和感想,最後再回看香港。

筆者帶着兩個小朋友走進台灣的故宮,本來打算逗留一整個下午。但與小朋友們開始參觀博物館的十分鐘不夠,小朋友們已吵著要走。那一刻,筆者就感受到這裡對小朋友並不是友善的學習空間。在陪伴小孩一起體驗完參觀博物館這活動後,筆者覺得博物館在兒童博物館教育上有數方面可以改善的地方,包括:博物館設施/展品的擺置方式、導覽方式與親子活動設計。

首先,博物館的設施/展品擺置方式其實對兒童而言非常不友好。展品擺置的高度是兒童的頭部,或更高;而展品的文字說明更是會在展品的上方或放在更深入的位置,兒童的身體沒有完整地欣賞展品的條件。就算是博物館中的親子/兒童館,也犯了相似的錯誤 —— 親子館中展品的高度雖然合乎兒童的視線,但解說的文字卻貼在高高的牆上,兒童需要把下巴抬高一百度才能看到字,就如坐電影院的第一行。如此艱辛的事,哪位活蹦亂跳的兒童會願意去做呢?再加上很多兒童的體驗活動都是需要參考解說文字中的「線索」去拿到答案,然後去「蓋章/線上填答」,換取禮品。但兒童看不到字,也只是大人負責找答案告訴他們,最後兒童也不會記得博物館希望他們了解的知識。陪同兒童來參觀的照顧者也擔當了帶領他們學習的重要角色。可是我們都清楚,不是每位照顧者都知道如何適當地帶領孩子們進行博物館教育,就算有心,或許也無力。這時候就是博物館自身提供的導覽方式發揮作用的場合,而大部分博物館提供的導覽,都沒有針對兒童博物館教育去做發展。

眾所周知,現今世代大部分博物館提供的個人導覽方式,就是數位的語音導覽。在缺乏人性的感情代入、缺乏誇張的語氣、缺乏即時性貼心的觀察、與將知識轉換成故事或生活例子去進行敘說的時候,小朋友實在很難可以快樂與滿足地體驗這趟博物館探索之旅。脖子掛著那冷冰冰的機械,他們早已擱置一旁,或戴著耳機但靈魂已飛走。在這方面,筆者發現台灣某些學術單位中的博物館反而做得不錯。比如:國立台灣大學的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該館就算是個人參觀也可以預約導覽,而帶領導覽的是涉世未深、且是對自己科系充滿熱情的大學生。大學生們較年輕,與兒童的距離感較少,而且大學生們都很仔細和很有耐性地回答兒童們的提問,令來參觀的小朋友都心滿意足。或許大學生們也是看到曾經的自己、或許他們在傳承自己「畢生所學」上得到滿足感,筆者不清楚;但從效果上來看,他們的導覽是做得很好的——不抹煞兒童的好奇心、用恰當的語氣與兒童溝通、做到知識的介紹與教育、提升兒童對知識與文化方面的興趣。

拙見以為,從小培養兒童對文化、歷史、藝術等的興趣和憧憬,才是推動「全民素養」/「全民美感素養」的第一步,而不是在學校和考試制度加兩條問題用計分的方式來「訓練」。

下一篇文章中,請容我在親子活動部份再分享一下看法。

延伸閱讀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中)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下)+對香港博物館未來的悲嘆

作者》 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