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中)

  • 時間:2023-12-29 23:0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中)
以適切、適齡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觀眾互動,才能有助於維持兒童對博物館的興趣。(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上文中,筆者提到了台灣一些博物館的設計對兒童參觀十分不友好。接下來,請讓我分享一下對博物館的親子活動的看法。

台灣大部分博物館似乎都有一些字面上為「親子參與」的活動。但諷刺的是,親子活動條件中大多缺乏必須的親子互動,大多數都是小朋友與工作人員互動,是不太需要家長這個角色的——所以「親子」的部分在哪裡?再者,兒童的體驗活動都很少分年紀來進行,貌似三、四歲幼兒跟十歲國小生都是玩同一套遊戲,這種體驗絲毫沒有針對性,兒童也難以得到有用的學習體驗──畢竟,三歳和十歳的小孩會感興趣的東西,其實已經天差地別。

我們可以參考法國博物館的做法,在他們的裝飾藝術館中,他們將兒童教育活動區分為四大年齡層,不同年齡層都有各自的教育目標和獨立的體驗活動,博物館以嚴謹的態度訂定與其年齡興趣相符的學習內容: 4-6歲兒童以強調發展其感官敏銳性及想像力為主,活動內容採「組合創作」 等動手做方式,以培養兒童雙手協調能力的遊戲為主軸;7-10歲兒童的學習則著重在認識各個時代的審美觀及歷史演進,活動透過現場作畫的方式,培養觀察藝術家作品的能力;11-14歲青少年則開始學習藝術字彙,且進一步學習分析各時代的傢飾品味傳承及差異;15-18歲青少年則是嘗試以深入的方式,探討展出作品所象徵的手工業、歷史或是經濟議題。

他們以適切、適齡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觀眾互動,有助於維持兒童對博物館的興趣。一旦兒童觀眾發現參觀博物館、觀察展品,瞭解作品意涵等並非空談,亦非和生活無關的烏托邦想像,而是探討觀眾所關心且感興趣的種種議題,參觀博物館儼然是日常生活的延伸,便會刺激他們主動參與的意願,也會引發他們對博物館終身的興趣。

然而,台灣博物館中對兒童的體驗活動的內容也需要多多加強。很多博物館都只是放個投影器,投射一些無限重播的畫面,就自稱博物館有先進的AR體驗,自認這樣令博物館帶來更多多元體驗。現實情況並非如此,兒童其實也對這些螢幕播放的畫面和遊戲興趣缺缺,畢竟現在誰家裡沒有呢?體驗活動需要​啟發兒童五感經驗​,台灣博物館提供的體驗大部分只滿足了視覺和聽覺。兒童觀眾對於事物認知的建立,不僅依靠視覺的刺激,還須透過身體的參與、各種感官的運用,以及與物件之間的直接接觸,才能將物件內化為自身經驗的一部分。「體驗式學習」需要結合「作品討論」、「動手操作(創作)」及「感官體驗」等多元方式進行活動,才能令兒童有興趣參與及獲得獨一無二的體驗。

在下一篇最後的文章中,請容筆者再分享以網路宣傳博物館的看法,並回顧在香港的經歷和現今港府的邪惡。

延伸閱讀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上)
遊台灣博物館隨筆(下)+對香港博物館未來的悲嘆

作者》 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