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民主變革關鍵  姚嘉文揭「第一法庭」背後當權者的掙扎

  • 時間:2024-01-04 14:0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韓啟賢
民主變革關鍵  姚嘉文揭「第一法庭」背後當權者的掙扎
「這樣看中國」節目主持人沈有忠專訪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圖:RTI、江麗華攝)。

對於上個世紀70年代民主變革的關鍵時刻,總統府資政姚嘉文接受央廣專訪時回憶軍法「第一法庭」的成立是用來鎮壓台灣社會、民主化,結果是失敗的。而「第一法庭」的背後也顯示出當時當權者的焦慮與掙扎。

「第一法庭」成立的風雨時刻

曾在美麗島事件中遭軍法審判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近期出版新書「第一法庭:蔣政權的最後掙扎」。他在接受央廣「這樣看中國- 沈有忠時間」節目訪問時指出,早年國民黨政府指中華民國的領土包括蒙古、西藏、新疆、大陸各省,台灣只是一小部分,主要的政治權力都集中在外省人身上,藉此來壓制台灣本土人士。如果任何人在戒嚴時期說的話和當時政府說的不一樣,就是叛亂,而叛亂就會透過軍事法庭進行審判。

姚嘉文說,在1971年情況開始出現變化,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唯一合法代表,並驅逐「蔣介石的代表」。那時台灣的政治開始出現很大變化,主張台灣本土、民主化的力量慢慢起來,而且在國外的台獨人士開始活躍。後來蔣經國當總統,內部也不是很穩定。

姚嘉文說,之後影響更大的就是1979年與美國斷交,那時整個台灣社會,台灣的民主化,台灣民主運動,台灣的獨立運動,各種運動都起來了。當時台灣還在戒嚴,警備總部就在想用什麼樣的辦法來壓制這股力量。姚嘉文認為,當時政府應該是要調整政策,接受民主化、本土化、現代化。但反而是蓋一個「第一法庭」,這是無法達到其設立的目的。他說:『(原音)「第一法庭」是對外公開審判,因為那時候叛亂是死刑,所以用死刑來恐嚇台灣人民,不可以挑戰國民黨政府。但是這個並沒有辦法達到其設立的目的,書裏結論也是不可能的。』

解除戒嚴、國會全面改選、修改憲法等三主張

姚嘉文還說,在「美麗島雜誌」成立以後,主張改革的力量很大。當時主要有三個主張:一是解除戒嚴,不要有警備總部;二是國會全面改選,不要有萬年國會;第三是修改憲法,因為不適合台灣的狀況。姚嘉文指出,他們並沒有說要使用暴力、用什麼方法推翻政府,只是要解除戒嚴。其次,國會全面改選就像現在這種選舉,但在當時想改選就叫叛亂。第三就是修改憲法,當時說憲法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說修改憲法就是要挑戰中華民國,是很嚴重的,就是死刑。所以當時被抓的時候,就是有恐懼感,因為叛亂在當時候是唯一死刑,當局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恐嚇人民。

昔當權者的焦慮與掙扎?!

姚嘉文認為,其實當時那些當權者是有焦慮的,譬如說警備總部很怕解除戒嚴,因為解除戒嚴就等於警備總部被裁撤了,裁撤後那些掌權的軍人就沒有權力。其次,如果國會全面改選,那些老立委、老國代所享受的權力就會消失。而修改憲法是一種形象問題,如果憲法修改的話,慢慢就是變成台灣的政府,是一個台灣的政府而不是中國政府。就變成本土化,是實際的、民主化,也是現代化。這就不能談反攻大陸、光復大陸,很多做法都會完全不一樣。這牽涉到利益,所以有些人用盡辦法來鎮壓。而結論是,這些做法是失敗的。

延伸收聽

這樣看中國-沈有忠時間 / 姚嘉文談「第一法庭」背後當權者的掙扎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