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垃圾何辜!港府忙推諉卻未見落實與民溝通

  • 時間:2024-04-17 15:5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垃圾何辜!港府忙推諉卻未見落實與民溝通
香港回收垃圾桶 (圖擷自香港減廢網站)

盧文端日前在《明報》撰文,倡議政府再押後甚至停止已經擾攘多時,一再「暫緩」正式實施的家居垃圾徵費計劃,惟文章重點並不在為政府「建言」,更將垃圾徵費形容為「激進民主派」推動,於事實嚴重不符之餘,更見文章別有用心。

身居政府以外多個政治要職,包括全國僑聯副主席、中華總商會榮譽會長和政協委員的盧文端,近年有如政府風向陀,經常為政府「投石問路」,甚至設下台階,讓政府有「社會意見」好作背書。今次垃圾徵費由邁向落實以來爭議不斷,惟政府籌備推行多年,宣傳做足,騎虎難下之勢,盧一文顯現而透露政府風向。

垃圾徵費政策並非新鮮,台灣日本多國都有類似政策且行之多年,無非以指定垃圾袋作廢物處理費用,但更重要是配合一套行之有效的回收處理制度,當垃圾處理費成為負誘因,提高市民源頭減廢的動力。但香港多年來回收配套原地踏步,僅限於三色回收垃圾桶的教育多年,回收箱卻嚴重不足,加上隨手可見的垃圾桶,市民固然無推動力「多做一步」。

細節執行可以滾動調整,政府在執行上錯漏百出,實施安排混亂,之前已經有十八個月籌備時間,直到本應去年底實施大限,大部份市民依然一無所知,正式實施日一拖再拖,將政府統籌和執行力的醜態表露無遺,才是政府急切想將政策「斬纜」的根本原因。盧全文論點左拼右湊,推諉及人,唯獨「希望香港盡快完成23條立法,將工作重點轉移到謀發展。……垃圾收費爭議阻礙特區政府……不是中央希望見到」一段,才是作為中央傳聲筒撰文本意。

文中刻意將垃圾徵費硬扣帽子,標籤成「激進反對派在泛政治化嚴重氾濫的時候提出」,實際上政策草案通過時民主派已經總辭,又何來激進反對派;而上屆政府「在環保的大帽子壓迫下接受」一句,弦外之音就是和本屆政府無關,但當年有份投下贊成票者,不少正身居官職。

過去建制派不時為護航或另有目的也好,社論固然偏頗,但更多只為斷章取義,今次卻是直接誣衊,亦是對香港新聞業一種活生生的蔑視。香港傳統報章中現以《明報》最為開明,盧的文章選擇刊在《明報》,而非喉舌黨報,又嚴重失實,是一種明擺著要《明報》硬接一個公信力和政治壓力的取捨挑戰。

香港垃圾徵費政策研究2005年開始,至今經過將近20多年研究,即將迎來環保重大一步,也是政府近年少有的實務性政策,卻倒在政府最後的不為。政策從無可能一開始完美,總有人對細節諸多斟酌,推往極端地討論。政府一錯在作為倡導者,未曾見有耐心向市民介紹解釋,一個政策推行往往歷時好幾年以上,橫跨兩三任政府,不同時期政府都有其任務,豈能推搪是上屆政府硬接。事實上,進入李家超上台後,政府推行所有政策一律只推行而無溝通,當然今下政府確實可以離地也一直離地,但連一個影響民生每日,垃圾總會每天出現的政策,政府都選擇「斬腳趾避沙蟲」而拒絕嘗試接觸市民,今後兩方只會更加平行。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