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期中檢討 民團籲修正內容保障勞工與產業發展

  • 時間:2024-06-05 18:5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念宜
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期中檢討 民團籲修正內容保障勞工與產業發展
行政院2022年5月公布「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5日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計畫提出已滿2週年,然而執行成效不理想,呼籲政府應積極改善修正,弭平差別待遇,改善漁工海上孤立處境。(圖:中央社)

今天6月5日是「全球打擊非法漁業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Fight against 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外籍漁工人權保障聯盟(簡稱漁工盟)今天(5日)召開記者會,針對行政院2年前推出的《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進行期中檢討,漁工盟發現,在「落實勞動條件」、「強化生活條件與社會保障」以及「提升監測管理機制能量」三大面向的表現最差,呼籲新政府積極修正計畫內容,以確保這份計畫能夠保障漁工人權以及產業的永續發展。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指出,漁工被長期與外界隔絕、海上監管不足以及資訊不透明,這三件事情往往和海上人權剝削問題息息相關,然而,行政院兩年前核定公布的4年期計畫《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卻未能根本解決這些問題。

李于彤表示,根據漁業署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為止,台灣遠洋漁船有1050艘,目前不到一成、只有98艘漁船配置了Wi-Fi,此外,船隻航行動向也不公開,外界難以了解漁工以及漁船的狀況,這也使得漁工掉出了社會安全網,但是,政府施政卻似乎無助於扭轉漁工弱勢、孤立的處境,例如政府要求漁船上加裝攝錄影系統(CCTV),卻把影像紀錄交由船舶經營者來保存,這件事降低了公權力的執法效率,並增加執法難度。

李于彤也提醒,如果台灣遠洋漁業想維持國際競爭力,就必須加速產業轉型,例如歐盟上個月已正式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要求企業針對供應鏈中的人權侵犯加以辨識、預防以及終止。她說:『(原音)《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其實是協助產業維持...甚至是可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個很重要的契機,尤其當台灣遠洋漁業重要市場,比方說美國、歐盟,都高度重視人權,而且現在也認為企業供應鏈有這個所謂盡職調查的責任的時候,保障人權其實就是保障產業的生存跟發展,我們希望新政府有這樣的遠見還有高度,趕快來調整《漁業與人權行動計畫》裡面不足的內容。』

針對民間團體5日召開的記者會,漁業署以新聞稿回應表示,人權立國是台灣堅定不移的目標,外籍船員更是台灣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夥伴,漁業署呼籲產業應積極落實相關措施,減少外界疑慮,讓產業永續發展;關於漁撈工作國際公約(C188公約)國內法化的進程,漁業署也透露,目前預計在今年依法制作業程序提報行政院審查後,再函請立法院審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