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新南向/「台灣音樂」南進 應有靈活思維

  • 時間:2017-12-18 17:1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江昭倫
新南向/「台灣音樂」南進 應有靈活思維
台灣音樂人前進東南亞,若有更靈活政策思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李放晴 攝影)
文化部影視局近幾年持續遴選獨立樂團或歌手前往參加新加坡、泰國、印尼等地音樂節,分享台灣的音樂文化,現在配合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音樂南進」也成為重點,但台灣音樂要如何「南進」?官、民如何攜手合作打入當地市場,建立台灣音樂品牌形象,恐怕要明確擬出階段性的策略與步驟,才不會事倍功半。

◎泰國大山音樂節經驗
今年文化部首度派出盧廣仲、激膚與Trash樂團參加泰國最大規模的大山音樂節(Big Moutain Music Festival),另外原住民歌手巴賴也因為大山音樂節與金曲音樂節策略聯盟受邀參加,呈現來自台灣多元音樂特色。
大山音樂節每年都有吸引超過七萬名的樂迷湧入,會場整潔乾淨,令人印象深刻,參與的民眾則隨時隨地跟著音樂搖擺唱和,顯然音樂已經成為泰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該音樂節是由泰國最大的GMM傳媒集團所主辦,該集團旗下包含電視台、唱片公司、電台、以及許多藝人、歌手,囊括泰國六、七成娛樂市場,每年大山音樂節就成為流行音樂與獨立音樂歌手演出的重要舞台,也是GMM主導泰國音樂市場的縮影,台灣有機會參與其中,不只是一次讓當地樂迷接觸台灣音樂的很好機會,對於台灣認識當地音樂生態概況也有一定的幫助。
◎音樂產業調查不可少
但僅僅是參與每年一次的音樂節,仍舊無法一窺東南亞音樂產業全貌,畢竟東南亞包含許多國家,每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當地音樂市場規模、產值,民眾聆聽音樂內容、方式或購買音樂的行為差異,都會牽動每個市場的產業結構佈局與變化。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日本音樂人到泰國發展,日本音樂界就準備開始展開對泰國音樂產業的調查,要把泰國當成是日本音樂進軍東南亞的重要據點,台灣若想推動「音樂新南向」,也應有同樣的思維並展開具體行動。
多次領軍台灣音樂人前往東南亞參加音樂節的典選唱片負責人王方谷指出,台灣流行音樂盛行時期,台灣歌手經常到東南亞國家宣傳,但近十年來,東南亞聽華語歌的人越來越少,以泰國和印尼為例,詢問當地人認識哪些台灣歌手,周杰倫或F4是最常被提到的名字,現在要重新讓台灣音樂再南進到東南亞,時空環境已經不一樣了,沒有扎實的產業調查,要想輸出台灣音樂,恐怕會事倍功半。王方谷說:『(原音)他們的市場賣得最好是什麼?為什麼會賣得很好? 會那麼有名?這些原因、形成的結構,這是我們想要了解的,那我們複製他們麽方法能不能成功?比如我們知道有個(泰國樂團)團叫Bodyslam,外國的五月天,為什麼會成功?為什麼會受人民歡迎?這些對我來講都是很重要的產業調查報告,要去找到別人成功模式,我們如何去學習進入這個市場,然後跟他們融合在一起以後,我們再來提供我們的(音樂)風格給他們,這個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這種文化交流比就容易產生成效。』
要做東南亞音樂產業調查,就得玩真!王方谷認為,政府對於台灣音樂產業有深入研究,才能提出很多政策,現在想要推動「音樂新南向」,又怎麼可以對完全陌生的地方不做任何調查?他建議政府應實地派人到當地駐點,長期深入了解,並向當地公正組織取得正確的產業數據,才能擬出正確的策略,讓台灣音樂輸出達到最好的效果。
◎擦亮「台灣音樂」品牌 官民分進合擊
目前文化部是以標案的方式,遴選音樂人參加東南亞音樂節,讓台灣音樂人能在當地重要音樂節中演出,藉此呈現台灣的音樂樣貌。
但除此之外,「台灣音樂南進」還可以同時有不同的思維與做法。以打出全台灣獨立音樂為主「呼叫音樂節」,明年將首度受邀前往馬來西亞舉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值得文化部給予大力支持。
由台灣音樂人陳建騏、韓立康和香港音樂人奧利佛創辦的「呼叫音樂節」,從2011年開始,七年間六度於香港及大陸深圳地區舉行,每年規模有大、有小,但已成為中港音樂青年認識台灣獨立音樂的重要窗口,也因為累積出音樂節品牌,獲得星馬注意,今年馬來西亞推廣商就主動邀約,邀請「呼叫音樂節」明年移師大馬舉行。創辦人陳建騏說:『(原音)比如我們叫它「呼叫音樂節」,所以它是一個音樂節的品牌,那你品牌才有可能長期經營嘛!我覺得是一個拓展啦,我們現在先維持「小呼叫」,「小呼叫」 有一個好處是,它可以像⋯,我們那時候會變成「小呼叫」也是因為,比如像深圳、馬來西亞、它就可以直接帶過去,我覺得是一個拓展啦!』
事實上,為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文化部影視局今年開始就透過金曲音樂節國際論壇,力邀東南亞重要音樂節策展人來台分享經驗,為台灣音樂界介紹當地音樂生態,另外也開始思考如何透過補助政策改變,引導台灣音樂產業與東南亞音樂產業有更多交流與合作。
但不可諱言,若台灣對於東南亞音樂產業的全面性調查始終未展開行動,就不可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如何強化「台灣音樂」品牌,如何讓官方與民間分進合擊,甚至結合其他影視與跨界合作,都需要政府清楚的階段性規劃,更多資源挹注,以及更靈活的政策搭配,一年一年推動,才能逐步顯示出效果。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