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全美拆雕像去邦聯化 非裔市長:重塑慈悲之都

  • 時間:2020-07-03 10:38
  • 新聞引據:中央社
  • 撰稿編輯:楊明娟
全美拆雕像去邦聯化 非裔市長:重塑慈悲之都
維吉尼亞州州長諾森上月下令,移除維州首府里契蒙市的南方邦聯象徵李將軍(Robert E. Lee)雕像。(AFP)

全美國到處在拆雕像,人物共通點是歷史上支持白人至上的男性,及戰敗者「迷思」的失真史觀。維吉尼亞州里契蒙(Richmond)非裔市長史托涅(Levar Stoney)2日說,移除不具代表性紀念物得以重建慈悲之都。

「是我們移除這些紀念物的時候了,那是自大、分裂、仇恨和壓抑(隨你怎麼說)的雕像,那不代表現在的我們這個城市。」史托涅在2日繼續下令移除種族爭議的象徵物。

WTOP新聞網站報導,史托涅表達重建一個慈悲、公平、贖罪與和諧的都市。

距離華府南方130公里的里契蒙是南北戰爭時期南方政府邦聯(Confederate)的首府,城市裡到處是大型雕像和紀念碑。

抗議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到警察壓頸致死的示威活動中,象徵蓄奴印記的邦聯雕像成為箭靶。就連美國國歌作詞者凱伊(Francis Scott Key)因當年不積極廢奴,在舊金山金門公園的銅像於6月19日示威活動中,沒能倖免於被破壞。

大型紀念物立在公共空間等同有教育意義。南方邦聯在1861年到1865年南北戰爭輸給了北方聯邦(Union),用現代的語言,敗者為「魯蛇」,卻能被立雕像緬懷與紀念,而且數量龐大。

根據人權團體「南方反貧窮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統計,全美千個邦聯紀念物中,有超過700個矗立於公共空間,遍及31個州,連華盛頓特區都有。

「南方人需要慰藉,以調和他們巨大損失的哀傷,」 美國內戰博物館(American Civil War Musuem)執行長柯爾曼(Christy Coleman) 接受「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影音訪問時說,不管戰前是否蓄奴,戰後既有白人至上的社會秩序已經全然破壞。

柯爾曼解析,人們在敘述痛苦的歷史時會掙扎、有時會失真,而有不同的說法。

「壯志未酬」(Lost Cause)是邦聯象徵物遍地開花的重要概念,或說是南方戰敗者發起的大外宣,1866年由維吉尼亞州報人(Edward Pollard)率先提出,形塑邦聯的主流「迷思」。

Vox新聞網報導,南方學者與將軍以邦聯捍衛「國家權利」和「南方生活」是一種英雄精神來重述南方版的戰爭故事,強調他們並非為了「奴隸制度」而戰。

親手埋葬父兄、丈夫的白人女性成為這股追思的動力,一開始在墓園樹碑立傳,後創辦博物館、組織社團,尤以成立於1894年「邦聯的女兒們」(The Daughters of the Confederacy)影響力之大,她們募款、遊說政府在公共空間建立雕像;甚至有權審查教科書、鞏固下一代對南北戰爭的南方史觀。

邦聯雖然輸了南北戰爭,卻彷彿贏到了記憶。歷史學教授艾略特(Mark Elliott)告訴歷史網站(Histoy.com),這些邦聯雕像在1890年到1950年間興建,最主要一批在1900年代起20年間,代表人物以邦聯總統戴維斯(Jefferson Davis)、李將軍( General Robert E. Lee)和傑克森將軍(General“Thomas Stonewall”Jackson)為主。

那已經是南北戰爭休養生息後多年,甚至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加上1876年至1965年美國南方的州對有色人種實施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讓南方白人對於邦聯開戰理直氣壯、雖敗猶榮的認知根生蒂固。

這股「去邦聯」風早幾年已浮動,只是未成氣候。南方反貧窮法律中心估計在2015年到2019年,美國有138個邦聯象徵被移除。

時代雜誌(Time)6月29日版以「遲到的覺醒」(The Overdue Awaking)為標題,註解2020年的反種族歧視運動,強調結束百年的種族主義需要系統性的改變。

移除雕像只需幾小時,移除成見卻可能要好幾代,當人們願意重新省思歷史痕跡、傾聽各種角度的聲音,或許才有機會在知的權利下,以同理心形塑新的史觀。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