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從未終結的苦難》吳祚來自述11 家譜裡的晚清秀才

  • 時間:2020-11-09 17:39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從未終結的苦難》吳祚來自述11 家譜裡的晚清秀才
從林則徐到曾國藩、李鴻章,甚至北洋時期的徐世昌、張謇,出身都在平常人家,是科舉使他們登上歷史舞臺。(圖: 維基百科)
作者前言:我想從童年寫起,通過個人視角,體察大陸半個世紀以來的家庭與村莊、國家與社會,讓臺灣的讀者對大陸黨國與民間社會多一份感知。我的童年記憶可以追溯到中共的文化大革命之前,少年時代(1970年)「文革」開始淡化,並開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1980年代讀大學、讀研究生,我在北京親歷了聲勢浩大的八九民運,最早一批進入天安門廣場示威,最後一批撤離廣場,後來又因零八憲章第一批簽名而遭免職,茉莉花運動時被拘審差點身陷囹圄。我想把個人親歷複述成為文字,讓個人記憶匯入家國記憶庫。大陸苦難的歷史並沒有終結,一切仍然在進行中,大陸知識人身陷精神困境,與大陸民眾一樣無力解脫,這些文字不僅為了不忘卻,也希望給困境的同道們一份勉力。


家譜與宗族共同體

朝為放牛郎,暮登天子堂,翻開晚清重臣名流身世,從林則徐到曾國藩、李鴻章,甚至北洋時期的徐世昌、張謇,出身都在村莊平常人家,是科舉使他們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影響一個時代的國之棟梁。科舉取仕制度不僅深刻地影響著國家歷史,也深遠地影響著家庭與村莊。

家譜通過一代代的記錄,形成一個龐大的血緣共同體,也形成了一種隱形的等級制,村莊裡依據輩分來建立禮制秩序,族人之間的稱號與禮數,重要活動中的排序都與此有關。宗族長輩與長老在一些場合看起來擁有一定的威權,但這種威權更多的是基於其德性,而非其年齡或輩分,如果長老為老不尊,仍然不受尊敬,而有德行與學問者,無論輩分都受到尊崇,並在家譜、族譜中留下小傳,在家族史中留名。

宗族共同體因族譜而成為共同的文字記憶,也因共同的祠堂、族規,形成一個信仰祭祀共同體、道德共同體與經濟互助體,在家族生態中,各大家族各自維護宗姓權益,所以亦有鄉村家族勢力互相制衡的作用。

家譜裡推崇的先賢

小時候,父親給我講過「輩分」,我是祚字輩,父親是福字輩,我們大家族的輩分由一首詩寫成:位高由德邵,福祚自延長、筆詠方能記,為何乃誌強。我的曾祖父是德字輩,高祖父是由字輩,無論天涯海角,只要問清同姓同族的輩分,都能找到自家人。

直到九十年代初,一位遊走於臺灣、美國的同宗回到安慶,開始組織續寫家譜,廣泛收集同宗族的各家資訊,很快就編輯出版。通過家譜,我看到了高祖父吳由存的小傳:生於道光九年(1829年),疏財仗義、不事阿諛,伯仲同居六十年,節儉自持,克振家業,勉子讀耕至老尤加刻厲。小傳後面也有對配偶的小記,說她性情溫和、克勤克儉、和諧家庭,甚至八十歲了還悠閑地帶孫子遊玩。

由於家譜要記載數以萬計的族人,所以多記姓名生卒時間與子女名字,能詳細記錄者多是備受尊崇的有德之人,以讓後輩學習。

正是高祖父的德行與勉學,所以才有曾祖父考中了秀才,並在家譜上擁有了小傳記錄:

吳德康:名樹坤,字宏載,號蕃之,生於鹹豐三年(1853年),公幼明敏,人推英俊,既挹芹青衿,一領跌宕文史、脫略公卿(作者註:「跌宕文史,脫略公卿」語出南朝 梁江淹《恨賦》),有匾在堂,品學堪欽——

他的鮑姓妻子出自鄰村鮑屋的「長富公」家,家譜上說;「母出名門,淑慎其身,來相夫子,內助惟勤,推食救困,恤貧長幼,其恩如斯,垂範可謂不群」。從家譜上記載的生卒時間看,這位賢淑善良的妻子不到四十歲就辭世,以至於幾個孩子都過繼給了同父兄弟養育成人。

他們所處的時代,是剛剛經歷太平軍之亂,洋務運動開展的時代,這三四十年時間整個社會相對和平穩定,但維繫家庭生活秩序的妻子去世,家道中落,而到了我祖父的時代就是清末民國時代了,基本就是一個亂世,所以我家的階級「成份」是貧農。家譜裡很少涉及世道與生活,推崇的是先輩的德性、學風,所以家譜也是一份家教讀本,看到先輩們是怎樣被書寫,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做人。

家譜的宏大敘事

一片土地上無數村莊裡,都留傳並延續著家譜或族譜,這是一件令後世驚嘆的事情,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一種文明的普及度,甚至也是一種文化平權,因為帝王權貴家族有譜系記錄,而普通百姓也有自己家族的文字世代記憶。

我的家譜屬於吳姓的一支,叫崇讓堂,崇尚禮讓的意思,語出《論語 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泰伯在家譜中被列為吳姓始祖,所以又稱吳太伯,是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長子,按照宗法制度,長子泰伯應該繼承王位,但泰伯與兄弟仲雍發現太王喜歡第三子或有立其為王儲之意,兄弟二人逃避千里到吳地,將周文明的火種傳播到了南方,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形成邦國,號句吳,吳以國為姓。

史籍的記載則將吳姓祖宗的歷史上溯到黃帝:《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取於有蟜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也就是說吳公泰伯的姓源於黃帝。

《史記·三代世表》有記載:堯立後稷以為大農,姓之曰姬氏。後稷承繼姬姓,是周朝的始祖,泰伯因此是姬姓。也就是說,泰伯姓姬,但他的後人們開始以國為姓,開始了新的姓氏歷史,確立了新的國族一體。

基本可以看出,在氏部族時代,姓氏或因地名、或因族名或因國名而逐漸被固定,姓標記的是母親來源,因為姓由女生二字組成,而氏則與部族有關,更與男權有關。這種習俗一直保存到中華民國大陸時代,我的祖母叫吳丁氏,她本是丁姓,嫁入吳姓就由丁氏變成了吳丁氏,強調的是男姓家族主權。

黃帝譜系在《史記》中被詳細列述,如同舊約聖經中的亞伯拉罕是猶太人始祖一樣,某種意義上是人文始祖,只是猶太人在血親始祖之上,建立了共同的上帝,通過上帝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超血親聯盟關系,而黃帝敘事與家族傳承,形成了國族與家族敘事,也為國家同構與家國一體化奠定了基礎。

作者》吳祚來  專欄作家,獨立學者,八九六四最後一批撤離廣場,原中國藝術研究院雜誌社社長,因零八憲章第一批簽名被免職,現居美國。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