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恆春半島的那首歌】系列報導III - 阿嬤唱歌給你聽

  • 時間:2021-02-01 17: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士廉
【恆春半島的那首歌】系列報導III - 阿嬤唱歌給你聽
「恆春半島民謠」紀錄在地人的喜怒哀樂,也刻畫鄉土風情。自2018年轉型的「半島歌謠祭」,在2019年首次推出的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劇本改編自半島阿嬤的真實故事,不但寫婚姻、寫親情,也寫友情,並讓在地老中青三代粉墨登場演出。這過程中,這些素人阿嬤與年輕製作團隊擦撞出哪些火花?而半島阿嬤的過往又有哪些美麗與哀愁?「恆春半島的那首歌」系列報導第三集,我們就從藝師張三妹阿嬤的故事開始談起。


人間國寶陳英阿嬤:『(原音)以前喔,如果對方的長輩他們兩個人如果談了同意,就結親家了,不管你女兒要還是不要。』

沒有浪漫的自由戀愛,這是恆春半島上,多數阿嬤早年出嫁的真實故事。

滿州阿嬤李謝綿卿:『(原音)以前很歹命,就是唱到心很酸,就自然而然就哭出來,不想哭也擋不住,就哭出來。』

而今,這群素人阿嬤,在舞台上撩撥琴弦、放聲吟唱,演自己的生命故事、也唱出他們這一生的喜怒哀樂。

月琴聲傳來 張三妹日子添色彩

這天,屏東滿州鄉的社區裡傳來陣陣的月琴聲,73歲的張三妹,指尖輕快地遊走在琴弦之間,專注認真的模樣,讓人很難相信接觸民謠不過才13年,但是這清脆的月琴聲裡,卻也隱含著她不為外人道的故事。

18歲那年,張三妹奉了母親之命出嫁,即使心中百般委屈、逃婚多次,最後卻還是只能逆來順受、委屈求全。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要嫁,我也是跑好幾次都跑不成,以前的人不知道為什麼,跑出去就是去幫人家洗衣服、煮飯,那時候比較沒工廠,如果沒人介紹,你要住哪?乖乖被抓回來。』


滿州阿嬤張三妹(中)18歲奉母親之命出嫁,逃婚多次。圖為張三妹看著舊照細數過往。(楊雅儒提供)

說起往事,張三妹語氣雖然平淡,眼神卻還是透露出些許無奈,滿懷委屈,取代了她當時身為新嫁娘本該有的青春喜悅。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我嫁沒多久,我婆婆就整理了一個魚攤,以前就是要坐腳踏車去賣魚,18歲,我們還像是個孩子耶,以前都住草屋要割恆草,要餵豬、摘菜,也要撿柴,工作一大堆啊,等一下做這、等一下做那,又要照顧小孩。』

以家庭為重、以先生為天,從冠上夫姓的那刻起,自幼在家備受兄姊疼愛的張三妹,事事再不能隨心所欲,直到近60歲那年,月琴聲無意間傳來,原本無味的日子,才又增添了些許色彩。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有一天我去賣魚回來,跑去文具行那邊買東西,聽到阿貴姐在彈琴,唉呀,怎麼那麼好聽,喔,真的很好聽、真的有夠感動,我就在那邊聽到捨不得走,那時候月琴比較少嘛,沒月琴嘛,就找了一支很舊、壞壞的月琴給我,我也很開心,我也說DO、RE、MI在哪邊也不知道,我就開始一直問、一直問,問那個比較會的人會跟我們說啊。』


藝師張三妹近60歲那年才接觸民謠。

彈唱民謠不是間諜戲 是掙脫禁錮的魄力

對街年紀相仿的文具店老闆王洋月,當年為她找來一把二手月琴,兩人一起相伴唱民謠,也唱出內心長久以來的愁緒,只是當張三妹撥弄琴弦的同時,卻也撥動了先生的敏感神經。王洋月就回憶說。

滿州阿嬤王洋月:『(原音)她去練習的時候,我要注意她先生耶,不然她先生回來看不到她會兇,所以她先生如果去港口那邊批魚的時候,喔,我如果看到他的車回來,我趕緊我就會叫,她的琴我都把它藏起來,都放在我那邊,就叫她趕緊回去這樣。』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我說我先生比較大男人主義啦,他本身不喜歡唱歌,他也不要讓妳唱歌啦,他就是不要唱歌,他不愛聽啦。』

月琴,彈進了三妹阿嬤的心靈,也為她帶來此生以來的勇氣。對她而言,「彈月琴、唱民謠」不該是一場你來我往的間諜戲,反而是一股掙脫傳統禁錮的魄力。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有一天真的不幫我開門,(不想幫你開?),不幫我開、不幫我開,我就從旁邊那邊有一條小路,透到我們的後門這裡,我就把門踹開,我開門在那裡,我們兩個人就打架,不過之後,他就不敢閂門,之後我出去他就不再閂門。』

如今先生早已去世多年,子女各自出嫁、外出打拚,獨居的三妹阿嬤回憶過往,有甜蜜、有心酸,只是她從沒想過,這段過去少有人聞問的歲月,竟然有天會登上大舞台。


同住滿州的藝師王洋月(左起)、張三妹、陳玉霞阿嬤常相聚一起彈唱民謠。(楊雅儒提供)

以半島阿嬤生活為原型 推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

『(現場音)我18歲我阿娘就把我嫁了,嫁去一個多月就快過年了,有天一早我婆婆整理了一個魚攤、一輛腳踏車,叫我去賣魚~』
 
轉型後的「半島歌謠祭」,在2019年首度推出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以多位恆春跟滿州阿嬤為故事原型,編寫劇本、串連歌謠,描寫早年毫無自主權利的傳統時代,三位半島女性相互扶持的情誼。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他們來跟我們聊天啦,我們也不知道要把我們寫成舞台劇,把我們寫了以後,很久之後才說要演戲,沒辦法啊,就被央求了,大家就答應了。』

『(現場音)我以前手幼咪咪,現在做工作做到又黑又粗,要做泥水、做風水、除草說不完啦,做到現在手很有力喔~』


舞台劇團隊深入恆春、滿州兩地,聽在地阿公阿嬤的故事。(楊雅儒提供)


「半島風聲相放伴」刻劃半島地區阿嬤的故事,舞台設計也頗具巧思。圖為藝師宋芳文(左起)、舞台劇演員張家禎與藝師張三妹演出情況。


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集結專業演員與半島地區老中青三代演出。

阿嬤講故事、唱民謠 劇本來自真實生活

用演的、用唱的,訴說在地女性的故事。策展人張彥頡說,團隊當時找來「台南人劇團」以及「斜槓青年創作體」合作共創,為了讓劇本更能貼近在地,甚至兵分多路,花了至少四個月的時間下鄉,到恆春、滿州兩地聽阿嬤講故事、唱民謠,戲裡的每句台詞、每一首改編歌曲,都是來自他們真實的生活經驗。

半島歌謠祭策展人張彥頡:『(原音)因為民謠的傳唱是從他們的生活誕生的,它不是無中生有的,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實的,而且非常有特色,每一個阿嬤都獨一無二,當他們的故事被串聯在一起,那這個本來就是一個很棒的故事腳本。』


「半島風聲相放伴」以在地阿嬤為原型,每句台詞、每首歌曲,都有他們的故事。

舞台劇導演朱怡文:『(原音)非常辛苦耶,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如何打破阿嬤那種戒心,畢竟我們看起來這麼年輕,那時候其實一開始還沒有這個想法,但是越到後面越覺得就是,真的是一定要阿嬤唱才有那個韻味,所以我們後來就是覺得,我們這齣戲裡面一定是要有阿嬤唱民謠,希望有邀請阿嬤能夠加入。』

28歲的導演朱怡文,土生土長屏東人,她坦言當時接下舞台劇邀約,連一首半島民謠都沒聽過,加上台語並不流利,對她而言,無論跟阿嬤相處或指導演戲,對她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

舞台劇導演朱怡文:『(原音)挑戰更大是一定的,因為恆春民謠是一個很傳統的東西,它有些東西它是有一定的規則,或者是阿嬤他們的速度,可能就只能這麼唱,然後再來另外一個挑戰是你必須統合,我們有恆春阿嬤、也有滿州的阿嬤,就是它的相對複雜性,然後還有需要溝通的層面又更廣了。』

『(現場音)阿嬤,妳剛才有記得喔,很好,但是鳳姐剛剛其實有偷偷提醒,我有聽到,鳳姐妳等一下不可以提醒她~』


舞台劇導演朱怡文(左1)指導阿嬤宋芳文(左2)、張三妹(右1)演出,音樂設計林謙信(右2)也在一旁討論。

阿嬤毫無演戲經驗 樣樣皆考驗

為了讓10多位毫無演戲經驗的阿嬤,能夠自在的演出,朱怡文除了事前規劃戲劇跟肢體訓練課程外,也帶著他們熟悉場地、了解每個情節場景。只不過,即使已經安排了4名專業演員同台,並且有工作人員在旁協助,但是對這些已經年逾古稀的長輩來說,處處都是冒險、樣樣都是考驗。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最困難,剛在學最困難,因為那劇本那麼多、要念那麼多,喔,好幾夜都睡不著,我就用小抄啊,重要的抄起來,貼在月琴這裡、貼在月琴那裡,哈哈,結果不是只有我自己這樣啦,我一去,唉呦,大家都在貼,我還以為只有我在貼而已,沒想到他們都是,哈哈。』

恆春阿嬤林秋月:『(原音)民謠有一個特點,每一個人唱的都不一樣,那你位置還可以調整,可是你聲音一出去,就沒有辦法收住啊,所以民謠的合唱是比較吃力、比較辛苦的地方。』


對毫無演戲經驗的阿嬤來說,登台演出樣樣都是考驗。圖為藝師宋芳文(左起)、張三妹、潘洪錫汾彩排時忙著讀本。(屏東縣政府提供)


滿州阿嬤參與舞台劇演出又演又唱,左起為藝師潘洪錫汾、張三妹、王洋月與李謝綿卿。圖為排練狀況。


為了讓毫無演戲經驗的阿嬤能自在演出,團隊也規劃了肢體訓練課程。(屏東縣政府提供)

超過70歲的素人演員,在舞台上又演又唱,記台詞、記歌詞,還得時時注意方向走位跟表情,不但考驗著他們的體力和記憶力,有時「從心所欲」的表現,也同樣挑戰著導演的應變能力。

『(現場音)沒啦,不用說了啦,這樣最好啦,(等一下,不用說是誰決定的?)』

舞台劇導演朱怡文:『(原音)有啊,有一些Free Style,但我覺得阿嬤的可貴之處,就是他們不受限於就是我只能講這些東西,其實阿嬤如果是自己、有些時候是自己發揮的台詞,我們不太會修正,除非,比如說真的會太多話了什麼的。』

滿州阿嬤李謝綿卿:『(原音)我看導演有夠辛苦的,哈哈,要當導演真的也不簡單耶,這個不對跑過來這邊、那個不對跑過去那邊,我們這些阿嬤她又不敢唸,哈哈。』

『(現場音)~庄腳所在,我們恆春喔,(我挺你啦~),等一下,這樣不可以,那個恆春這邊就「我們挺你啦」,不要心虛、要直接大聲~』


舞台劇導演朱怡文(右1)提示阿嬤們演出細節。


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以在地阿嬤為故事、串聯歌謠,由阿嬤們親自演出。圖為排戲情況。

傳統民謠曲調平緩悲苦 考驗舞台劇音樂設計

一次次排戲磨合跟修正,不僅讓這齣舞台劇,勾勒出半島女性的各種不同樣貌,也逐漸讓阿嬤們肢體不再僵硬、熟悉演出節奏。只是相對於一般舞台劇來說,傳統民謠曲調平緩又悲苦,如何兼具創新,也在在考驗著音樂設計林謙信。

舞台劇音樂設計林謙信:『(原音)我沒有把它整個解構,因為對我來說我覺得,大部分人不認識民謠這種曲調,所以我在戲裡面,我也沒有說把它整個音拆開,然後去解構,而是我把傳統的民謠,讓它變成一個新編的調的一個銜接這樣子。』

舞台劇音樂設計林謙信:『(原音)我覺得反而比較困難的是,當我們有需求去改變阿嬤原本唱法的時候,這就會是一個挑戰,阿嬤每次都被我騙,她說「上次有唱這麼快嗎?」什麼的,「沒有啦!這樣我們再唱一次」,然後就每一次練習都會快一點快一點,然後到現在他們就已經可以,欸,已經到了一個更活潑、更生動的那種唱法跟速度。』


舞台劇音樂設計林謙信(右1)以現代樂器小提琴搭配阿嬤慣用的傳統月琴演出。


恆春阿公阿嬤與年輕音樂人排演舞台劇。前排左起為樂手薛榮漢、藝師林秋月、黃淑瑛與吳登榮,後排右一為高齡88歲的黃楊先女阿嬤。

另外,林信謙也以現代樂器「吉他」、「小提琴」,搭配傳統樂器「月琴」、「二胡」,透過新編樂曲的相互融接,讓平埔調、楓港小調等傳統曲調,依舊能夠保留原始風味,並且吸引年輕人願意親近民謠、甚至傳唱民謠。

舞台劇音樂設計林謙信:『(原音)民謠這一個東西,它是一個很古老很流傳的東西,那它要怎麼樣跟年輕人跟現代社會的聽眾,他們可以做一個「對頻」,等於說,我希望是藉著比較現代樂器的音色,去搭建起他們這樣子兩邊的一個橋樑,對,有一個跟現在觀眾連結的機會。』

而這樣結合現代與傳統元素的舞台劇,也讓演出的阿嬤們很有感。

恆春阿嬤林秋月:『(原音)我們一直想要讓民謠讓大家看得見、讓大家聽得到,而且還要讓大家都會去喜歡,你如果沒有去突破舊思維,讓年輕人可以接受的話,你唱得再好,後繼無人那也是一種惘然。』


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串聯傳統半島民謠,圖為年輕樂師與阿嬤溝通吟唱時機。


劇團人員與半島阿嬤討論演唱細節。


舞台劇排練空檔,參與的年輕人不忘與高齡阿嬤話家常。

沒超強卡司 舞台劇首演驚艷各界

沒有大牌演員、也沒有超強卡司,這一齣刻劃半島阿嬤生命故事的舞台劇,在2019年歌謠祭活動首演當晚,不但驚艷各界,也勾起了年輕一輩居民對於鄉土的回憶。

半島居民陳美琪:『(原音)其實還蠻感動,我看到還掉眼淚,那個歌詞就是又有祝福、但是又有不捨,對,那我就會想到我奶奶,我覺得那個民謠真的是鎖住他們很多的記憶,然後他們每一次的吟唱,那個情緒就會上來,對,就像我奶奶這樣子,就是一直哼唱著這樣子。』

半島居民吳珍儀:『(原音)人很多,多到外面來這樣子,我覺得蠻多人,嚇一跳,對啊,當下是真的覺得,因為你看有一些阿嬤真的年紀很大了,然後他們還會認真的去做這樣的表演,是蠻感動的耶。』


「半島風聲相放伴」在2019年首演當晚驚艷各界,也勾起年輕居民對鄉土的回憶。(屏東縣政府提供)


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在2019年首演狀況。(屏東縣政府提供)


來自鄉土的記憶,串聯起在地的新舊世代,讓這一齣舞台劇首演就滿滿人潮、大獲成功,並且在去年、2020年底,再次配合年度「半島歌謠祭」活動微調劇本,移師台北演出,同樣讓北部觀眾驚喜萬分。

台北觀眾賴小姐:『(原音)有一段就是那個,幾個阿嬤對那個要出嫁的孫女,就是那個是「牛母調」,(牛母伴) ,那一段我真的哭得滿慘的,因為我想起自己的阿嬤,對啊,我真的哭了,我哭好幾次,其實這齣戲真的還滿好哭的啊。』

台北觀眾李先生:『(原音)最感動的其實就是看到這齣戲,它有老中青三代在同一個畫面,我很喜歡這種方式,對,因為可能如果沒有這種方式的話,其實我們真的不知道,原來恆春有這樣的民謠。』


「人間國寶」陳英阿嬤(左2)也參與舞台劇演出。圖為戲中出嫁場景,感動不少現場觀眾。


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故事有歡笑、有淚水,台北演出時吸引滿滿人潮。


「半島風聲相放伴」北上開演一位難求,不少民眾只能在場外觀看轉播。



舞台戲「半島風聲相放伴」由半島地區老中青三代搭配專業演員演出。圖為劇中一景。

移師台北演出 半島居民不是滋味

劇中刻劃在地阿公阿嬤的故事,有歡笑、有淚水,台北現場座無虛席,掌聲歷久不衰。只是相對於台北觀眾的熱烈迴響,半島居民卻顯得不是滋味。舞台劇2019年恆春首演,限量入場、一票難求,在地人期盼了一整年,好不容易等到阿嬤再次登台演出,但是卻只在台北演出唯一的一場,最終還是無緣見到這一齣由恆春在地生長出來的戲碼。

半島居民吳珍儀:『(原音)很可惜啊,因為在地的東西應該要留在地,如果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推廣恆春整個觀光,我覺得它會是加分的,台北人就下來看啊,才是真正的在地還要在地耶,日本不都是這樣嗎?沒有Feel你知道嗎?』

台北觀眾賴小姐:『(原音)那你既然是舉辦這個半島歌謠祭,那你應該要讓更多的恆春人參加啊,那為什麼是都把阿公阿嬤帶到台北來,那他們自己在地的家鄉,然後卻沒有?你不覺得這件事很詭異嗎?重點是你在自己的家鄉,應該要更努力啊,不是你開拔到台北,然後自己家鄉卻沒有,這我覺得有一點本末倒置耶。』


舞台劇「半島風聲相放伴」由恆春、滿州阿嬤粉墨登場演出,也唱傳統民謠。


超過70歲的素人演員記台詞、記歌詞,還得時時注意走位跟表情,考驗著他們的體力和記憶力。圖為演出狀況。


半島阿嬤與專業演員對戲情況。

天氣微涼的台北夜,阿嬤歌聲響徹雲霄,即使是描繪半島的草根故事,卻依舊讓台下觀眾忘情拍手合唱,而對於參與演出的阿嬤跟團隊來說,也有著更多的感動。

滿州阿嬤張三妹:『(原音)有啊,我感到很開心說,喔,我們演得有成功就好了,不會讓導演失望就好了,哈哈,(妳是怕漏氣嗎?) ,我只怕漏氣而已,真的,大家都怕漏氣而已。』

恆春阿嬤林秋月:『(原音)其實感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說,他們回饋給我們的那個熱情,重點是這樣,那表示說恆春民謠,有值得它保存下來這樣子的一個區塊在。』

舞台劇導演朱怡文:『(原音)某種層面我非常幸運,就是能夠透過這樣子的機會去認識恆春這塊土地,然後也很幸運可以跟在阿嬤旁邊,去聽到這些屬於這塊土地的故事。』

從在地出發,新舊世代攜手合作的舞台劇,不但刻劃了在地阿嬤的故事,也賦予半島傳統民謠全新意義,唱往未來的新世紀。


素人阿嬤粉墨登場演大戲。圖為滿州阿嬤李謝綿卿(前)演出。


舞台戲「半島風聲相放伴」也邀請在地小學生參與。


延伸閱讀

 【恆春半島的那首歌】系列報導 ↓
✦系列1/ 半島歌謠再唱起
✦系列2/ 你的古調 我的新調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