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減碳 中國、歐盟新規來了

  • 時間:2021-07-22 17:5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黃金鳳
減碳  中國、歐盟新規來了
溫室氣體、全球暖化、碳交易、碳排放、氣候變遷。(pixabay圖庫)

中國大陸全國碳排交易市場日前啟動,專家觀察,未必直接或間接衝擊國際市場,但會墊高投資中國成本。而最近歐盟也推減碳課稅新規,台灣立法推動接軌不容遲緩。

資料顯示,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排放量佔全球約28%。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4月在氣候變遷領袖峰會重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7月16日,官方宣布中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碳交易是《京都議定書》為促進全球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採用市場機制,建立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作為依據的溫室氣體排放權(減排量)交易。每年企業或國家的碳排放量如果超過規定數量,就必須和其它國家或區域交換。

中國碳交易擴全國  墊高投資成本

石門山綠資本有限公司經理廖佩瑄接受央廣「早安台灣」節目專訪指出,中國自2011年便從各省分陸續展開試點,根據系統及公告單價,最高排在第10單價的二氧化碳置換權,1噸可達到人民幣62元,最低也有人民幣6至10元。

她說,現在政策廣推全國,因交易地限在中國境內,短期一兩年內未必直接或間接衝擊到國際市場。但因價格及採購對當地影響較大,且已成為強制規定做法,祭出開罰或勒令停業,再加上中國自己訂定温室氣體減量策略,應逐漸對投資中國或外銷成品反映在成本上。

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爭議10年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於2015年立法通過施行。法律明訂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2050年碳排放減量至2005年的50%。

廖佩瑄指出,台灣二氧化碳量體排放只不到中國的一個省分,但行政院環保署在2015年公告該法,除訂定國家減碳目標,也訂出實施規範罰責,若違規得繳1噸1500元。但是否有誘因及機制,都需學習時間,因目前尚未有執行碳關稅及其機制的草案,或實質上的規範。

歐盟課碳關稅  台灣接軌國際應速立法

此外,歐盟執委會7月14日公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的「55套案」(Fit for 55)一系列立法提案,其中最被世界各國所關注者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草案。環保署表示,將加速實施碳定價,預計下半年提出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增加徵收碳費機制,同時掌握歐盟CBAM產品碳含量的計算方式,協助國內產業瞭解其產品碳含量,做好與國際碳邊境調整機制接軌準備。     

她表示,修法接軌國際刻不容緩,否則未來進口歐盟產品將被加徵碳關稅。歐盟提「碳邊境調解機制」首先針對鋼鐵業,接下來依序為鋁業、水泥、電力產品,皆為台灣重要出口產業,具相當占比,涵蓋中鋼、台積電、台灣水泥。政府也要求這些上市上櫃公司每年都需做CSR永續責任報告書,相信理解碳關稅和碳機制意識公司不在少數,但尚缺執行力。

主持人夏治平提醒企業,落實減碳行動猶如面臨「兵臨城下」般迫切。廖佩瑄直言,未來5年能留在市場的企業不僅產品好,也必定重視環保課題,但若跟不上的業者可能會慘遭淘汰。

詳細訪談內容,請收聽7月20日播出的早安台灣節目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