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對台灣與香港醫院不同的親身體會

  • 時間:2021-10-15 09:45
  • 新聞引據: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對台灣與香港醫院不同的親身體會
台灣健保制度與非權威式的醫病互動關係,受到肯定。圖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門診。(圖:中央社)

來到台灣一段時間,對台灣的不少文化、設施都有更深的接觸。距離現在世上發展最先進的國家,台灣當然還有段距離;但其中一點,卻讓我讚嘆台灣真的冠絕全球,完勝香港,就是醫療制度。當然,這是從病人的出發點而言。

就算當初居留時間不足,尚未領到健保卡,台灣的醫療費用都比香港便宜很多。這是對我來說一個很大的優點。說到費用便宜,發達國家很多都有全民醫療,費用全免,那這些國家不是比台灣更好嗎? 隨便一查,數據指出2020年在加拿大看到一個專科醫生的輪候時間是約5個月,英國也要約3個月。在台灣,我的友人約過照幾次胃鏡,沒一次需要等候超過兩星期。

再談醫療水平。雖然單就數據來看,台灣的醫療水平沒有顯著比其他先進國家高,但有些時候卻確實要親身體會才會明白。香港醫學雖然近年也強調醫護與病人不該再有傳統的權威式關係,但我看過的香港醫生卻似乎怎樣也有一種從上而下的感覺(而我在香港的醫院見過超過十個專科的不同醫生)。從小在香港長大的我從沒覺得這件事很奇怪,直至來了台灣才發現我過往對「醫生」的觀念太狹窄。原來有醫生可以像你付了學費的學校教授一樣,慢慢的對你講解你的疾病和用藥,還完全沒有時間太久要請你離開的概念,還一直留意你的病情對你生活的各種影響如學習、家庭、經濟能力......等等。以往當香港爆發社會運動,兩所大學的醫學院總是可以看到四周貼滿一句名句:「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先不說要革命治國,在香港看過那麼多醫生,當然也有非常友善的,但就沒有一個讓我有「治人」的感覺。厲害的主管醫生在長篇大論自己對該疾病的了解和分析,卻對在眼前想跟他說話的病人幾近視而不見。我想,他的治病功夫應該真的非常了得,但終究還是一個「下醫」。

好了,那是不是說我感覺台灣醫護比較以人為本,而香港的比較有效率?完全不是。

台灣當然也不是每個醫生都那麼用心。我也有遇過一些想儘快滿足你要求然後讓你離開的醫生;但從結果來說,這卻似乎提升了整個醫療系統的效率。有一次,我走到一個醫院的專科,向醫師請她開兩種藥給我;她簡單確認一下我的狀況,看我大概了解該藥物是甚麼,就很爽脆的給了我三個月的藥。我當下其實非常感慨:那些藥物我在香港都有服用,而從我找香港的一個普通家庭科醫生到最後見到該專科的醫生給我藥物,過程等了差不多三年半。這對台灣人來講應該很誇張,但對於「非緊急」的醫療狀況,要等上荒謬的長時間是香港公立醫療體系的常態。而無法取得藥物的數年間,已令我身體產生一些讓我留下長久遺憾的改變。而在台灣,我等了兩天。

一定有人認為說,那個醫生開藥太隨便了,不符合醫生應有的專業態度。理論上也許沒錯。但是,事實數據勝於雄辯:我倒沒怎麼聽過台灣近年有發生過醫師開藥不慎導致醫療事故的新聞。就是偶有一兩單,似乎也跟香港的頻率差不多。香港那種比較不信任病人的自主與決定的態度,也許把風險由0.002降到了0.00,不過繁複「嚴謹」的程序我相信卻是其中一個令醫院輪候時間長得離譜的原因。當然,制度上也還有很多原因。不過任由醫療手段再完美,要先等你一年半載,不客氣的講一句,等到你時病人都死了。台灣醫療系統的等候時間,不跟亞洲比較,就算把全世界最發達國家都加進來一併比較,台灣仍是名列前茅。

可惜的是,不少台灣人似乎不太理解自國醫療的優越之處。台灣醫護整體優越,但整個醫療制度對醫護人員並不友善。工時長工作辛苦在每個國家的醫療系統都是常態,但與先進國相比,台灣醫療人員(特別是非醫師的專業醫療人員)的待遇與薪水似乎卻不合比例地低,而且健保的政策改變也沒有舒緩在醫院工作的壓力,導致人才流失。希望在可期待的將來,可以見到有更多的政策改善醫療環境,而更多人民明白單是「精神上支持」並沒有甚麼幫助。

最後,希望不會讓人誤會的一點是,我對香港的良心醫護絕對無任何敵意或惡意。個人而言,我也認識很多很有心付出的醫護專業人士,讓我相當尊重。不過,在一個爛政府和爛制度底下,個人所能作的,始終有限。可惜,如果香港曾經有過「上醫」──現在恐怕不是早就離開了香港,就是死了。

作者》迷走在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