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身心障礙者也有人權!機構照顧品質的提升與去機構化創新照顧的趨勢

  • 時間:2021-10-27 18:14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文蔚
身心障礙者也有人權!機構照顧品質的提升與去機構化創新照顧的趨勢
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機構也可以更人性,更適性發展。圖為由中華民國自閉症權益促進會組成的林口社宅雙老家園,在林口山區的安心一畝田有機農場。(曾國華/攝)

台灣身心障礙者的照護機構經常傳出不當管教問題,凸顯照顧機構質量的問題,但另一方面,照護機構也因應社會趨勢正在變革和創新當中。在《中央廣播電臺》今(27)日舉辦的線上座談會中,與會的社福機構與專家們認為,除了法規的建置外,台灣目前照護機構仍明顯不足,特別是人力不足問題需要被重視,另外,各類照護的專業技能也應該拓展到每個照護機構,才能提供好的品質,畢竟「人是最好的輔具,也是最壞的輔具」。

今年8月間苗栗德芳教養院發生不當管教事件,再度引發身心障礙照護機構的討論,但當前家庭照顧者高齡化問題,也讓雙老家園的產生受到關注,對於當前身心障礙者的照護問題,《中央廣播電臺》今(27)日舉辦一場「從去機構化看雙老家園的絕地任務」線上座談會,探討目前照顧機構面臨的問題和創新趨勢。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秘書長林惠芳認為,德芳教養院事件希望能反思的是在照顧專業上,機構必須要被增能的地方,事件本身明顯就是工作者沒有用對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當前所謂的去機構化,重點應該是著重在尊重每個人選擇生活的權利,講求的是身心障礙者也有應該被重視的人權。去機構化希望被照顧者生活是豐富的,是否能決定自己的生活,能決定自己想要參與的工作。林惠芳說:「一般人也不會想要每天固定下午五點前吃晚餐吧?那更何況身心障礙者,甚至有些身心障礙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完全正常的。」

照顧專業知能與人力嚴重不足

林惠芳表示,因為照顧機構五點以前人力是最充足的,所以會有類似的規定,而另一方面,這正凸顯照顧機構人力短缺的問題,因為機構找人不容易,有人就用,專業和訓練不足,結果連人力都被機構化,再加上機構被避鄰化、被排擠,這都是當前需要被「去」的部分。

此外,林惠芳也提及照顧專業的不足,像是嚴重情緒障礙不能一個縣市只有一個團隊處理,應該是把專業知識技能教到第一線專業服務單位,甚至可以透過開設公費留考專業項目,讓留學生去國外學習最新的照護專業知識回來。

《中央廣播電臺》今(27)日舉辦「從去機構化看雙老家園的絕地任務」線上座談會,與會專家對身心障礙者照顧提供多樣意見。(圖:取自線上座談會畫面)

在林口推動銀髮族與自閉症孩子共好、共伴、共住的「雙老家園」的中華民國自閉症權益促進會理事長鄭文正則表示,身心障礙者的跨界很大,以自閉症的孩子來說,有的只是不善溝通,但自理能力很好,能力也很好,到了照顧機構,卻需要跟其他人做一樣的工作,無法發揮所長。鄭文正舉例,他曾經碰到一位國立大學數學系第一名畢業的自閉症孩子,被要求去做手工,甚至也遇過一位亞斯的孩子,這名孩子連電腦操作都很好,卻被安置在玉里榮民醫院的精神照顧機構,這種狀況說明身心障礙者有許多並沒有適性發展。

高功能自閉症卻被迫做手工、住精神照顧機構

鄭文正表示,最好的輔具是人,最壞的輔具也是人。照顧機構希望能可以朝「因人設事」方向發展,同時建議政府可以重視社會住宅與照顧機構的結合,推動更人性化也更適性的照顧機構。

前台灣社福總盟理事長、民進黨立委吳玉琴則表示,從衛福部的照顧機構統計數據來看,身心障礙者到今年3月底有119萬人,其中尤以65歲以上老人的占比呈現增加趨勢,等候機構者以台北市的592人最多。但觀察衛福部的數據,雖然看似還有餘裕,但這些餘裕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空有空間卻因人力不足而開不出來的剩餘空間和床位,而從補助設置的經費來看,也明顯不足。另外,德芳教養院事件後,其餘院生的安置,居然有人得安置到台中的精神照護機構,顯示台中對嚴重情緒障礙者的照護機構也是不夠。

吳玉琴認為,德芳事件後已經啟動修法,對於不適任的負責人應該比照老人福利法加重罰則且勒令停業,同時相關法規希望也能比照長照2.0,把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服務架構出來,讓相關照顧服務有國家級政策可以推出。同時吳玉琴也希望政府多支持創新服務,特別是非營利組織和團體的創新服務型態,增加人力的支援和培養。


立法委員吳玉琴國會辦公室提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