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 陳樹群:是賀伯當年給他的震撼

  • 時間:2022-03-24 11:4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陳國維
開發「會呼吸的防砂壩」 陳樹群:是賀伯當年給他的震撼
惠蓀林場蘭島溪上的可調柵欄式鋼管壩。(中興大學提供)

國立中興大學教授陳樹群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他在大學就立志要「為河川把脈」,後來賀伯颱風對台灣造成嚴重的土石流災害,帶給他很大的震撼,也促使他投入堰塞湖、坡地災害防治工法的研發,最終開發出「會呼吸的防砂壩」,為國內外找到一條兼顧防災與生態的路。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樹群是台灣災害防治先鋒,他在1991年到中興大學任教,初期以理論研究為主,5年後,賀伯颱風襲台造成嚴重災情,才意識到過去做的研究是「紙上談兵」,於是開始走入鄉野,了解土石流的災害成因,同時與水土保持局合作,聯合各地學者,建立起全國500多個土石流社區的疏散避難輔導站,提供各家戶防災地圖,教導避難知識。

陳樹群回想,到了2001年桃芝颱風時,疏散避難發揮了一些成效,讓他覺得投入民生研究很有意義。他指出,興建防砂壩是國內外防範土砂災害最普遍的做法,然而經過5年、10年,上游地質安定後,拆不掉的壩體反而成了阻礙生態發展的緊箍咒,所以後來研發出可調柵欄式防砂壩,也就是「會呼吸的防砂壩」。

陳樹群:『(原音)給這個名詞其實是希望大家能夠比較容易記憶,其實就是一個可調式,你把它想像成積木一樣,我把樂高積木疊一疊也可以再拿起來,所以當初的想法就是希望防砂壩在蓋的時候,就想到要怎麼把它拆掉,那用這樣的觀念來思考我整個的設計理念。』

他說,在水泥基座建造可調式柵欄,透過監控土砂崩塌情況,當上方地質穩定時,可以逐步拆卸,有需要時就再裝回去。

中興大學表示,惠蓀林場蘭島溪上游有農田水利會能高水圳通過,陳樹群在2012年利用水圳流量可調整的特性,建構全球唯一原尺寸土石流及堰塞湖觀測站,分析堰塞湖潰決的即時三維水流與潰口三維地形演化,並研發監測儀器,這樣大尺寸且精密的觀測實驗,後續吸引日本、奧地利、義大利、瑞士等國學者,前來合作實驗,實驗站也開放台大、交大、成大等國內學校架設儀器,共享資源。

陳樹群說,他很開心能不斷投入水與土的相關研究,並把研究方向調整到解決社會需求,近5年來,在林務局和水土保持局的推廣下,國內現在有15座調整型防砂壩,未來他將持續懷抱感恩之心,回饋社會。


中興大學教授陳樹群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中興大學提供)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