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香港雜記】 港式茶系列 -- 沙嗲牛肉麵

  • 時間:2022-09-29 18:0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香港雜記】 港式茶系列 -- 沙嗲牛肉麵
沙嗲牛肉麵已融入香港文化,成為香港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圖擷自YouTube)

之前有提過我平常到茶餐廳最常點的餐點是特餐,而沙嗲牛肉麵更是我的首選,因為其是特餐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而且最惹味,是我在午餐、晚餐或宵夜都欲罷不能的美食。平常加班到深夜,繁重的工作終於告一段落,心中就會浮起一碗沙嗲牛肉麵,那是對我辛勤工作的絕佳犒賞。在我住的區域,有不少開到凌晨的茶餐廳,那邊的夥計 ( 店員 ) 都已經記得我,每次我進去坐下,他們迅速放下一杯茶水,好像跟熟人講話一樣的,自然的拋下一句 : 「例牌吓話 ? ( 照老樣子是吧 ? ) 」,我笑而不語,點點頭,夥計就回頭大喝一聲 : 「沙牛、多士 ( 吐司 )、凍T ( 凍奶茶 )」,然後跑回自己的馬報上打量,彷彿工作的地方就是他的家一樣。

如今沙嗲牛肉麵已成為我們常吃的餐點,融入香港文化,成為香港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食物,但如此日常的它到底是從何時出現在香港呢 ? 這可能是眾多香港人都沒有想過的問題。其「身世」可追溯到東南亞和潮州。沙嗲的印尼文名稱為Sate 或Satai,英文叫Satay,是用花生碎、薑黃、椰奶、南薑、小茴香、香茅、葱、蒜、椰糖、羅望子等香料和材料煮成。史料記載沙嗲源於印度的卡博(Kebabi)串,19世紀初,大量移民到荷屬東印度 ( 即現今的印尼 ),並將他們的家鄉食物結合車洋的食材創造出具有異國風情及在地特色的「沙嗲」。後來沙嗲從印尼遠播世界各地,如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香港等亞洲地區,甚至遠至歐洲的荷蘭都吃得到沙嗲。

在19 世紀中,大量福建、潮州、廣東沿海地帶的中國人到南洋工作,之後大批移民到當地。他們對東南亞的沙嗲念念不忘,試圖把沙嗲帶回中國享用。由於交通路途遙遠,為提升沙嗲保質期,他們改用油炒方式保存。回到潮州又發現南洋的香料在中國缺乏,便發揮「執生」的本領,改以本地食材蝦米、大地魚,並加入陳皮、五香粉等中式材料,自此具潮州特色的沙嗲醬 ( 又稱「沙茶醬」) 便成為家傳戶曉的菜式。

以前華人很少會食用耕田的牛隻,直至 19 世紀末,當地經濟轉型,耕地變作工業化用途,牛亦漸漸成為餐桌上的食物。當時潮州人以沙嗲來醃煮牛肉,用來自南洋的香濃配料去除牛肉的腥味,更融合當地烹飪特色,創出沙茶牛肉火鍋、沙茶粿條等菜式,與香港飲食文化的形成方式相似。後來大量潮州人因政局動盪而來到香港,他們同時帶來烹飪手藝在港謀生,不少潮州人更會開茶水檔煮粉沖奶茶,當然亦少不得香港人都熟悉的「潮州打冷」。以前的茶水檔本來只賣蛋治奶茶、麥皮和粉麵等簡單菜式,沙嗲牛肉是給員工的伙食,後來沙嗲牛肉麵的香氣在原本平淡無味的餐廳中四溢,饕客紛紛被此香濃的味道吸引,沙嗲牛肉麵自此亦成為茶水攤餐牌上的一項美食。

近年香港不少人移民到海外,茶餐廳的食物如凍奶茶、菠蘿油、蛋撻、沙嗲牛肉麵亦成為大家心心念念的味道,在香港人的群組中,大家討論得最熱烈的主題就是「哪裡有正宗香港味道的餐點」。小弟比較幸運,在現居的地方附近有一家由香港人開的茶餐廳,有賣地道的沙嗲牛肉麵,但在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找到。前陣子疫情嚴重,不少網絡KOL都紛紛開始拍攝煮食的教學影片,多款港式食物都可以按部就班的自己在家煮成,但味道之外,其實想念的還是那個難忘的時光。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