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恩怨五十年——從田中角榮到安倍晉三的中日關係(五)

  • 時間:2022-11-09 15:0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恩怨五十年——從田中角榮到安倍晉三的中日關係(五)
【編者按】今年是中日建交50週年,旅日中國學者李居廣從政治、文化、歷史、與經貿等方面,回顧了兩國關係半世紀以來的跌宕起伏,深刻透視,並穿插多則典故,更顯生動,如臨歷史現場。

【導言】2022年9月29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交的50周年,在外交關係建立已達半個世紀的這一天,儘管雙方都彼此舉辦了慶祝招待會,然而在雙方關係日漸緊張的今天,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這個慶祝招待會顯得格外尷尬。

50年前的這一天,作爲戰後的第一個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踏上了中國,並迅速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的同時與台灣斷交。而50年後的今天,中日關係很有可能因臺海緊張局勢的升高而面臨著破局的危險。因此這50年來的中日關係很值得回味。此前,我為台灣中央廣播電台所撰寫的《淺論中共建政後通過七十年外交戰略達到的國家戰略目的》長文中部分涉及到這個內容,接下來,我還是按照原來的文章框架,就50年來的中日關係再談談我自己的觀點。

中日關係未來的展望


前不久,田中角榮的女兒田中真紀子接受了電視媒體採訪,在採訪中,田中真紀子回顧了她父親在中日建交前後的過程,但在談到中日關係現狀時,她緘默無語了,臉上露出了一副黯然無奈的表情。面對著日益滑落的中日關係現況以及未來,我們不妨可以做出如下的歸納:

從「放低身段」到「頤指氣使」

最近,日本時事通信社披露了這樣一件事:1972年9月29日中日簽署中日建交聲明之後,在回國的飛機上,外相大平正芳對隨行的女婿,1988年擔任運輸大臣的森田一説過這樣一段話:「現在中國對我們是放低了身段,但50年之後就會大不一樣,那時候中國經濟壯大了,就不會再把日本放在眼裏」。

大平正芳所説的中國對日本「放低身段」的歷史過程可以回溯到自甲午戰爭以來的近100年間。在近100年期間,從晚清、北洋政府、國民政府(1937年至1945年間的中日戰爭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直到毛澤東和鄧小平時代的共產中國,中國歷代當權者與日本打交道,雖然不能用「臥薪嚐膽」來形容,但一直是把日本當作一個學習和直追的對象,比如:許多有關現代意義上的哲學、法律、思想以及科技等方面的中文詞彙都是來自明治維新時期引進西方文化體系的日文詞彙,而這些日文詞彙中有些卻出典於中國古代文獻,經過日本的加工提煉又成爲了中日兩國通用的現代詞彙。因此,對日本一直是「放低身段、虛懷若谷」。對中國來説,與其向遠隔大洋萬里,文化差異巨大的歐美國家學習,不如向這個文化相通,且已經成爲先進國家的近鄰學習更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個效果終於在21世紀前後開始顯露。2010年中國的GDP經濟總量首次超過日本,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中日之間的GDP差距進一步拉大。雖然中國以其龐大的國家體量,在經濟總量超過了日本,但在其他綜合指數方面,中國依然難望其項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除了從西方引進科學技術之外,也引進了政治結構、司法體系、哲學思想等,從而建構了作爲現代化國家的整體框架,當年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完成的社會轉型,在中國依然沒能實現。直到今天,中國的現代化國家戰略依然停留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認識層面上。

但儘管如此,由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强,中國似乎覺得找回了失落百年之久的帝國感,野心又開始膨脹,實行「一帶一路」也罷,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口號也罷,這都是帝國意識抬頭的體現。

1998年江澤民訪日期間表現出的傲慢態度給日本留下了惡劣印象,以至於日本輿論都認爲是他損壞了中日關係,2002年11月胡溫政權上臺時,日本曾一度希望中國新領導人上臺之後的中日關係能有所改善。然而胡溫10年當政期,前後爆發了兩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日活動,使中日關係降至了冰點。也有人指出:胡溫政權不過是臺前傀儡,背後仍然由江曾勢力把控,兩次大規模反日活動的操控皆出自於江曾之手。

有人認爲,鄧小平之後的中國領導人放棄了的「韜光養晦」政策,致使中國外交包括中日關係走進了死胡同。但是從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所具有的「中華思想」的意識看來,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爲毛、鄧時代的中國,其實力尚不足與美國和日本叫板,因此那個時代的中國領導人只得「夾著尾巴做人」。如果這些領導人生活在現在,以他們的魄力,他們的咄咄逼人態勢只能是比現在的領導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中國在國際舞臺所表現的霸凌行爲,絕非是某個領導人性格所致,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談到了,既然中國領導人認爲,他們已經實現了國家戰略目標,那麼就會付諸行動。

往日的「外交破口」變爲今日的「外交死局」

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和60年代的中美對立時期以及「六四」期間,中國巧妙地利用了日本這個破口。如果1990年代之後的歷任中國領導人,將中日關係維護在1990年代初的水平,那麼今天即使中美關係變得再壞,中日關係依然可以作爲緩衝區來化解因中美關係緊張而對中國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是自1998年之後,中日關係一路下滑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如果說在「六四事件」之前的1980年代,那時的日本人對中國多少抱有負罪感,歷史問題還能成爲日本人的精神包袱的話,那麼自「六四事件」後直到今天,隨著中國國内對法輪功的迫害、對西藏人的壓迫、對百萬維吾爾人的關押以及最近對香港自由的公開踐踏以及其他數不清的惡劣人權問題記錄,這一系列層層纍加的中國負面形象,已經使很多日本人認爲中國不再具有以歷史問題向日本發難的道德制高點,日本人已經扔掉了這個歷史包袱;在釣魚島問題上,雙方又針尖對麥芒,寸步不讓。2013年安倍晉三以首相名義參拜靖國神社,挑明了就是在向中國示威。

在與日本關係不斷惡化的情況下,2017年川普總統上臺之後,中美關係又發生了逆轉。美日兩國聯手對付中國,可以説是中國的噩夢,以至於中國不得不捨近求遠,試圖拉攏歐盟以擺脫來自美日的國際壓力。

安倍政府曾經計劃於2020年4月正式邀請習近平訪問日本,然而這個計劃遭到了日本國内輿論的强烈反對。這是除了兩國之間日積月累的矛盾之外,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以及武漢肺炎爆發初期,中國政府隱瞞疫情造成包括日本在内的全球疫情大爆發,使得日本輿論對中國和習近平本人印象之惡劣到達極點。於是,日本政府不得不以疫情為由取消了習近平的訪問。疫情爆發兩年之後,國際社會逐漸恢復了正常來往,然而中日之間的高層互動依然處於「冰凍期」。

經濟因素

日中關係中最大的紐帶莫過於經濟往來。日中的經貿往來在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宋朝時代,在這之後中國的各個朝代都與日本保持著不同程度的經貿關係。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建交之前,中日就有貿易往來,而且貿易額不斷攀升,雙邊貿易從1950年的5800萬美元增加到1971年的9億美元。1972年中日建交之後,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1981年突破了100億美元,到了2021年雙邊貿易額更是到了歷史最高的3,914億美元。另一方,日本對中國的投資從1987年的2.19億美元上昇至2012年的73.51億美元。這説明儘管中日關係不斷降溫,但是卻絲毫沒有影響到經貿來往。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的經濟實力發生了此消彼長,1972年中日建交之前,日本的鋼鐵和化肥產品是出口中國的主要產品,那時候日本產尿素深受歡迎,我記得當時的日本產尿素化纖包裝袋到處可見,據説有些人窮得買不起褲子,就用日本尿素包裝袋改成褲子。到了21世紀之後,中國粗鋼產量躍升為1032.8萬噸,佔了世界粗鋼總量的52%;1980年代之後,日本家電產品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其中東芝、松下、三洋都是為中國人熟知的品牌,到了2012年,中國家電廠家「海爾集團」收購了三洋電機白色家電部門,將海爾的產品打入了日本市場。1980年代還視出國旅遊為火箭登月的中國人,到了21世紀中國遊客紛紛走出國門,旅走世界各地,日本當然也是最重要的觀光地之一,在武漢疫情爆發前,被日本稱之中國遊客的「爆買」購物風潮成爲很多地方的旅遊經濟收入來源,爲此許多商店都配備了中文導購員。甚至武漢肺炎爆發後,日本依然沒有立刻限制中國旅客的入境。

但是,今年以來隨著「清零宗」以管控疫情爲名,對中國各地實行的清零政策,致使中國經濟急速下滑,動搖了國際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另外美國對中國在高科技方面實行愈來愈嚴苛的「堅壁清野」,中美之間的敵對狀態愈來愈濃,這些因素是否會左右日中兩國經濟的未來走向尚有待觀察,但畢竟「民以食爲天」,只要東亞地區不發生戰爭,日中兩國的經貿關係依然能夠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

臺灣——日中關係的最後底綫

臺灣對日本來説,可以稱之爲「後花園」。歷史上的50年臺灣殖民統治,使得日本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與同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和中國不同,臺灣人並沒有像這兩個國家那樣有著那麼强烈的反日民情。1972年臺日斷交後,臺灣與日本在民間方面的交流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即便是中日處於蜜月期,臺日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受到影響。對日本人來説,臺灣是日本以外的最喜愛的地方。2011年10月我去臺北時,當我在臺北的大街上和酒店裏看到許多日本遊客時,這讓我想起了1980年代北京街道上到處可見的日本遊客,可如今這在中國已經看不到了。臺日之間雖然尚存在著對釣魚島的主權之爭,但是雙方都採取了靈活克制的姿態。臺灣當局沒有像中國政府那樣利用這個問題,進行歇斯底裏的反日,日本也與臺灣簽訂了漁業協定,允許臺灣漁民去釣魚島附近海域捕魚,這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雙方在這方面的爭執。

隨著中國與日美兩國對立的加劇,臺灣對日本、對美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安倍晉三曾説道:「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這是因爲,如果臺灣一旦被中國完全控制,日本通往印度洋的海上貿易通道不僅被中國所卡住,釣魚島爭端也會隨之升級。如上所説,中國不會僅僅拘泥尖閣諸島的那些島礁,它會將觸角伸向日本的沖縄,那麼中日之間就難免爆發一戰。如果臺海不發生重大危機,那麼中日關係還可以將目前的這種鬥而不破的局面維持下去,否則就有可能是太平洋戰爭的2.0版。

很多日本人都説:對於中國這麽一個近鄰,你喜歡也罷,你討厭也罷,你都不得不與它交往,但願中日關係不要最後走到徹底破局的地步。

(2022年9月29日完稿)

作者》李居廣 中國旅日學者

   

【參考資料】
1972年以來歷任日本首相一覽名單
(◎部分為在任期離世 ▲為在任期不滿一年)
田中角榮(1972-1974)
三木武夫(1974-1976)
福田赳夫(1976-1978)
大平正芳(1978-1980)◎
伊東正義(1980-1980)
看守內閣
鈴木善幸(1980-1982)
中曾根康弘(1982-1987)
竹下登(1987-1989)
宇野宗佑(1989-1989)▲
海部俊樹(1989-1991)
宮澤喜一(1991-1993)
細川護熙(1993-1994)
宇田孜(1994-1994)▲
村山富士(1994-1996)
橋本龍太郎(1996-1998)
小淵惠三(1998-2000)◎
森喜朗(2000-2001)
小泉純一郎(2001-2006)
安倍晉三(2006-2007)
福田康夫(2007-2008)
麻生太郎(2008-2009)
鳩山由紀夫(2009-2010)
菅直人(2010-2011)
野田佳彥(2011-2012)
安倍晉三(2012-2020)
菅義偉(2020-2021)
岸田文雄(2021-)


【參考鏈接】
中日交往歷史回顧照片(中共官網)
周恩來在中日兩國人民之間播種友誼(中共官網)
中日經貿五十年,帶動亞太區域經濟深度合作(中共官網)
我看2022年的中日關係(中共官網)
大平内閣首次對華貸款(日文)
世界と日本が交差した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伊東氏訪中に同行

対中ODA——30年間の軌跡
日中歷史問題與内政(日文)
六四事件與7囯峰會(日文)
戦後の中日ハイレベル交流を振り返る(中共官網)
靖國神社(維基百科日文版)
歷任參拜靖國神社首相一覽(日文)
尖閣諸島研究解説圖(日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聲明(1971年12月30日)
1971年前中國曾經視尖閣諸島為日本領土
尖閣諸島——日本外務省(日文)
美國有關1978年“釣魚島事件”的應對決策
尖閣諸島問題與美國的中立政策(日文)
中日關係再認識(七):日本承認中國是「東亞中心」嗎?
中日GDP會再次逆轉嗎?(日經新聞中文版)
2021年日中貿易創10年以來的最高峰(日文)
1950年至2007年日中貿易統計(日文)


 系列文章 
恩怨五十年——從田中角榮到安倍晉三的中日關係
系列(一)
系列(二)
系列(三)
系列(四)
系列(五)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