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人口負成長 這是經濟社會失序的徵兆

  • 時間:2023-01-19 17:32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人口負成長 這是經濟社會失序的徵兆
中國61年來首度人口負成長,打擊了生產力及消費市場的發展。(unsplash圖庫)

過去以來,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佔全球比重約17%,人口紅利也是中國自詡國家競爭力的一環,無論是在毛澤東時期,人海戰術常被用來完成國家計畫的手段,或是到了改革開放後,把充裕的勞動人口作為吸引外商投資設廠的誘因,甚至是近年來,中共不斷強調消費市場的重要性,就是著眼於人口規模所帶來的經濟動力。不過,中國的人口優勢有削弱的跡象,近年來出生率連年下滑,甚至在去年,2022年出現61年來首次人口負成長的狀況,中國將可能不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中國人口政策失靈 結構失衡恐難善了

長時間以來,龐大的人口規模是中國的國家品牌及優勢條件,一來帶動改革開放初期的經濟發展,因為擁有充沛的勞動力,吸引了許多外商進入投資,1990年代台商大舉進入中國設廠,低廉的勞動成本就是一大吸引力;另一則是促進消費市場蓬勃,隨著中國民眾的生活改善、消費力提升,人口規模拉動了內需市場的發展,這讓中國「全球工廠」的角色,錦上添花獲得「全球市場」的美名。此外,中國人口紅利也受到各國重視,例如中國旅客出國觀光,出國人數及消費力,確實為許多國家帶來商機。

人口規模雖然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是社會壓力的來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採取開放政策,人口雖然可以作為吸引投資的工具,但也存在著收入貧困問題,鄧小平曾表示解決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的頭等大事,他除了是要強調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也是點出了人口對中國社會穩定的挑戰。為了克服人口快速膨脹可能帶來的分配問題,中共在1980年代採取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一胎化」為了抑制人口增長速度,就是不要為了解決吃飯問題而拖垮經濟發展。

計畫生育確實帶來人口抑制的效果,不過,也衍生出其他社會問題,人口結構失衡更為嚴重,其中,男女性別佔比的落差持續擴大,依據2018年的數據來看,男性人口數遠遠比女性多出3000多萬,有觀點認為這會讓中國爆發社會衝突。此外,中國人口結構也出現老化的現象,隨著科學醫療的進步,平均年齡提升,連帶著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而「一胎化政策」讓「養老」問題突出,加上這幾年的少子化現象,人口老化更為嚴重,這都是計畫生育所帶來的遺毒,至今仍難以改善。

人口紅利不如過往 限制經濟成長幅度

當然,中國計劃生育政策也有多次調整,為了解決「人口老化」及「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中共中央在2015年開始實施「二孩政策」,計畫生育政策宣告終止,問題是,「開放生育」並沒有帶來改善人口結構問題的作用,反而因為社會意識改變,以及經濟生活壓力增加,導致中國民眾的生育意願低落,新生人口在這幾年快速減少,以中國經濟發展的程度來看,卻已面臨著許多已開發國家同樣的問題,這恐怕不是經濟發展的常態,而是中國社會經濟出現失序現象所致。


2015年中國實施「二孩政策」,計畫生育政策宣告終止,但並沒有帶來改善人口結構問題的作用。(網路圖片)

依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口年齡的中位數約為20歲,但到了近年卻一舉突破37歲,甚至接近38歲,顯然中國人口老化的速度相當快,甚至已經超越了美國,換言之,中國充沛的勞動力條件正在削弱,這一方面提高了勞動成本,另一方面則表示生產力正在降低,當然這會抑制企業投資的動力,近年來許多外商企業紛紛出逃「潤出」中國,不單單只是因為投資風險增加,更因為勞動力已成了經營負擔,壓縮了獲利空間,人口紅利的正面作用遞減。

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疫情因素恐怕也對人口帶來影響,可以說,疫情肆虐、經濟下滑、人口萎縮,成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防疫政策失控讓經濟大受影響,企業經營不善連帶衝擊民眾的生計收入,進而間接削弱了生育的意願;與此同時,人口減少也雙雙打擊了生產力及消費市場的發展,新生人口銳減,再加上老人染疫死亡病例數增加,可以想像的是,未來這一年的中國人口還會再減少,這勢必會衝擊經濟發展,從今年可能腰斬的成長率來看,2023年的經濟成長幅度恐怕很有限。

外界關注,印度可能在今年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不過,這恐怕不是最重要的問題,畢竟從全球佔比來看,目前中國人口下降的幅度,以及減少人口的比重並不太高,與印度的人口差距也不會太大。但是,需要關注的是,中國人口負成長可能衍生出的內部問題及外部挑戰,尤其是經濟衰退可能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以及中共如何因應內部社會經濟壓力,從近期髮夾彎調整防疫政策來看,顯示決策的慌亂。面對人口下降及經濟萎縮問題,習近平會不會轉移壓力對外採取冒進行動,不是不可能,各國都要嚴正看待,台灣更要持續關注中國內部的形勢發展。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