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從「抗拒」到「推薦」 在台心理諮商的經驗分享(上)

  • 時間:2023-01-20 21:49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從「抗拒」到「推薦」 在台心理諮商的經驗分享(上)
心理中的正向關懷。(示意圖:Toa Heftiba/Unsplash)

幸福的生活,多虧了大家的幫助

來台已經接近三年了,筆者在台灣的生活也稱得上很穩定了。有喜歡的專業讀,有喜愛的美食,有安全的住處,有真心的朋友,有疼愛我的長輩們......真的,筆者認為自己是非常非常幸運才可以有現在那麼幸福的生活。當然,我的生活也得到了非常多有心人的幫忙。要一一感謝,一定會寫不完。其中,筆者認為某方面的幫助真的是從內到外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自身非常多,所以就在此次投稿中,選擇了這個面向與大家分享,那就是手足們都蠻抗拒去接觸的—心理諮商。

曾經,我也抗拒

曾經,筆者也是一個認為心理諮商是沒什麼用處,花錢去聊聊天而已的服務而已。在很忙/身心俱疲/精神狀態非常不好的情況下,真的不想花這個時間去「享受」這個很休閒的陪聊服務。當然後來發現人家並不是我以為的那樣。我對心理諮商這件事情,也從「抗拒」,變成「推薦」了。當然,我並不是說這件事情是最棒的,一定要去經歷才行,而是這個心理諮商服務為我們自身帶來的「自我覺察」、「自我認識」、「自我療傷」等的這些能力上的培養,才是作為一個需要堅強活在世界上的人最需要的。筆者將會分享一點自己在台灣接受心理諮商的經驗,希望大家看完後會有一些啟發。如果讀者是原本跟筆者一樣比較抗拒心理諮商的人,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你們多一點的勇氣,去嘗試看看。


有些曾參與反送中的香港年輕人帶著心理創傷來到台灣,但是對接受心理諮商仍感到抗拒。示意圖 (Joseph Chan/Unsplash)

原來,她真的無條件地相信我

筆者在台灣接受過不少次心理諮商服務,總共跟三位心理師面談過。

第一位是教會介紹的,好像是很高名銜的一位已退休的心理師,她是完全處於義務性地幫助我。我只跟她面談過兩次(因為地點比較不方便,而且那段時間我處於非常懼怕出外的狀態,連房間都出不去,所以諮商也無法去了)。但我印象很深刻,我當時的感受是:「原來她真的會無條件相信我說的事情。」因為我的經歷、病徵等都在大眾眼中都很罕有、很奇葩,很多大眾都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導致無法接受這種事情,也會誤解我的狀況,甚至會自動幫我的情況添油加醋。所以當我在鼓起勇氣跟這位心理師坦白自己情況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她會質疑我,問我很多問題去證明我真的有這些經歷、是有這種病的情況。可是,她沒有。她很溫柔,很有耐心地,慢慢了解我,她給我的感覺不是像醫生問病人的生病情況那樣,而是透過真誠的溝通,亦師亦友這樣跟我聊天,從聊天中慢慢了解我。那種感覺就好像她心裡面與我同在,好像很了解我的狀況一樣。雖然說我說的都是真的,但對於一段陌生的關係來說,「我說什麼她都相信」這個情況,真的令我很驚喜,也對這個諮商關係感到很安心。

真的有幫助到他嗎?還是你覺得有而已?

筆者在大學有修心理輔導的課,我們幾乎所有輔導相關的課程都會強調:治療者要持著真誠的心、溫暖的心去對待個案,也要無條件的正向關懷:包括接納與關懷,更要正確同理性的了解:能夠進入當事人的主觀世界,深入地了解他的感受。更直接來說就是,不能夠用「我的世界觀」去看「他的經歷與想法」,而是嘗試代入「他的世界」去理解「他的經歷與想法」。這些是極大部分學派都支持的做法(其他的應該只是沒有強調說明這個部分)。

而說到「手足」這個比較特別的身分上,其實大眾都不會深度理解與同理手足們的狀況與想法,很多人常常會用他們自己的世界觀去看待手足們的經歷與想法。「他們」覺得應該不應該這樣做,甚至是聽到手足們的精神狀態異常,他們也會用他們既不專業又自我的想法去作出判斷及「建議」。他們覺得他們付出很多,他們覺得他們好心,可是。世界上有一句話叫做「好心做壞事」,這是筆者自己在修心理輔導的課後,遇到需要關懷的人的時候,在心裡面會非常強調自己不能夠去犯的錯誤。我不會處理、我不夠專業、我覺得我無法代入對方的角度去幫他想真正適合他的方案的時候,就算我有心,但我也會先選擇安靜一點,因為,我不想自己成為「好心做壞事」的人。那是不是代表什麼都不要做?當然不是,在還無法好好地代入對方角度去想方法與對方一起進步的時候,其實就只剩下一件事可以做,就是多了解。越熟悉對方,就越容易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事情。

站在對方的角度,是幫助對方的第一步

以上的說辭並非要責備有心的大眾,也絕對並非要拒絕大家去幫忙手足,而是想提供一些心理輔導上簡單又重要的「技巧」供大家參考—要真正達到心靈上支持和同理對方、要用對方的世界觀去理解他的經歷與想法、先多理解,沉默也是可以的,不做任何的批判。如果大眾都能夠適當地運用這些基本且重要的心理輔導「技巧」去幫助別人,就可以令受幫助的一方能在受助的過程中感覺更舒服和自在,也更願意去與你一起在幫助自己這件事上「合作」。我們頭腦要很清晰,我們想做的事是「真正幫到他」,而不是「我自己覺得這樣有幫到他」。千萬不能為了滿足自己才去做這件事。

以上說了很多虛無縹緲的東西,沒有實例相信很難說服大家,筆者將會在下篇分享筆者與其他兩位心理師的諮商經歷,相信大家閱讀過後,會對心理諮商這件事上有更多的了解。

作者》迷走於34E之間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