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中國Q2經濟不如預期「習近平經濟學」也面臨宏觀調控

  • 時間:2023-07-26 13:5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中國Q2經濟不如預期「習近平經濟學」也面臨宏觀調控
中國日前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為6.3%,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圖為上海知名商圈南京路步行街的街景。(圖:中央社資料照片)

日前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二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6.3%,低於市場預期,儘管這段時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接見比爾蓋茲、馬斯克等美商企業領袖,也在7月24日政治局開會討論「中國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要將穩就業與調整房市政策列為首要課題。但衡諸中國經濟情勢,仍然面臨內外交迫的困境。

中國內部經濟的系統性危機

首先,在中國內部系統因素而言,在總體層面,中國人民消費者信心的持續低迷,民間與企業擔憂萬一疫情復燃,可能必須重新面對新一波防控措施,一般百姓寧願選擇將剩餘資金存入銀行,形成超額儲蓄,顯見中國民間未出現報復性消費與補償性消費等刺激經濟的態勢。

民眾消費意願疲軟,也反映在房地產市場,儘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房地產市場部分首次明確表態,「中國房地產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需要調整、優化房地產政策以適應新形勢。」但過往地產商透過高槓桿操作進行土地開發,形成一系列違約和爛尾樓問題,在市場供給大於需求的過量供給情況下,形成房地產泡沫化,也讓恆大等知名房企負債累累,近兩年虧損超過8000億人民幣,負債人民幣超過2.4兆元,中國房企退市潮迫在眉睫,更可能引發新一波中國金融危機。

中國房市違約和爛尾樓問題,形成房地產泡沫化,並引發新一波金融危機。(示意圖:Unsplash)

然而,債台高築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房地產業,中國地方政府在動態清零措施與房市危機的共伴效應影響下,2022年,中國光是31個省市區在購買疫苗和PCR核酸檢測費用與建方艙醫院等疫情防控措施面,就至少花費3520億人民幣(1.5兆台幣),地方政府入不敷出的情況讓債務不斷堆高,累計債務至少達103兆人民幣,被彭博社列作亞洲今年最大的金融風險。

上述中國經濟的內部因素,歸咎原因都可溯源自習近平處理國內經濟與社會議題時仍著重政治性思維,包括在新冠疫情期間以動態清零作為實施省/市全面封鎖與大規模檢測,讓國內經濟活動如同一攤死水。

中國外部環境的經濟挑戰

然而,中國經濟除了內憂不斷之外,外部國際政經環境與美國因素更讓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首先是中國貿易結構發生變化,過去中國主要貿易夥伴以歐盟、日、美為主,但在地緣政治驅使與俄烏戰爭的等因素,現今東協國家(ASEAN)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俄羅斯也成為中國出口貿易大國,然而上述兩地的經濟規模遠低於歐美等國,讓出口意外大跌,讓中國經濟復甦失去動能。

再者,中共軍事威權主義擴張與對新疆、香港的人權壓迫,也使得歐美等國加深對中國的防範與圍堵,美國對中國主要戰略是聯合世界民主國家削弱中國經濟實力,進一步限縮中國軍事發展,防止中國透過上海合作組織、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國際組織,以及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在國際上拉幫結派,威脅印太地區和平穩定的現狀。

綜言之,中國面對自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經濟慘淡景況,就必須要改變「凡是政治優先」的習近平經濟思想,對內避免維穩帶來的社會衝擊,鬆綁「國進民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增加民企與外商投資信心;對外則重拾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外交方針,才能避免中國成為走向沒落的經濟大國。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