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港府扶植地產霸權趕絕小販文化 如今要搞活夜市救經濟?

  • 時間:2023-08-30 18:57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港府扶植地產霸權趕絕小販文化 如今要搞活夜市救經濟?
港府為配合中國國家規劃,鼓勵港人在大灣區工作生活,讓曾經有「不夜城」之稱的香港入夜後變得蕭條冷清。(圖:Pixabay)

香港疫後經濟復甦不似預期,港府為配合中國國家規劃,鼓勵港人在大灣區工作生活,現在求仁得仁,中港通關後大批港人北上消費,曾經有「不夜城」之稱的香港入夜後變得蕭條冷清。港府表示在短期內把香港夜市「搞活搞旺」,卻忘了是自己從前如何鐵腕取締小販文化,容讓地產霸權全面進場,香港十八區商場林立,平民化的天光墟、大笪地、食街被迫消失,香港夜市其實早已變得黯淡無光。

從前在香港做傳媒,輪夜班收工很多時會與同事到旺角食宵夜,吃完後凌晨兩點左右街頭巷尾的報販已在出售新一天的報紙,駐足看看不同報章頭版,再搭乘「泥鯭的」(共乘的士)回家,夜半三更各小巴站、的士站依然大排長龍,香港人沒有趕尾班車的概念,因為地鐵收車後,還有通宵巴士、小巴可搭,生活是愈夜愈精彩的。今天的旺角,晚市過後街道冷清,多間屹立多年的地標商店鋪位正在招租,有台灣朋友告之早前到港旅遊,在旺角飯聚後續攤,那時是晚上九時多,他們光顧一家米其林推薦的星級甜品店,竟然不用排隊,更獲安排到獨立包間不限時用膳,這情況在疫情前根本不會出現。

聲稱「由亂入治」旅客人數不升反跌

香港旅發局日前公布,2023年上半年訪港旅容人次為1300萬,比2019年同期少了超過60%。2019年下半年,港府指受「反送中」運動影響,令訪港旅客大減至2104萬人次。言即,香港走出「黑暴」陰霾,進入所謂「由亂入治,由治及興」的時代,對旅客的吸引力竟比2019年下半年還要少800多萬人次﹖

香港對旅客吸引減少有很多因素,中國經濟差,大陸自由行來港不再大手大腳消費;一國兩制淪為一紙空談,香港失去獨特性,與中國其他城市無異;《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外國人擔心人身安全受威脅,如美國在去年3月將對香港的旅遊警示提升至最高級的第4級,呼籲公民「切勿前往旅遊」(Do not travel),將香港與緬甸、伊朗、伊拉克、北韓、俄羅斯、委內瑞拉等極權國家並列,及至今年6月底才調整至2級,即「需要格外小心」(Exercise increased caution)。

通關後訪港旅客人數不似預期,甚至連港人亦不願留港消費,確實是始料不及。於是行政長官李家超說短期內要搞活夜市。建制派政黨自由黨早前便向李家超提出一系列發展夜市經濟的建議,包括在啟德遊輪碼頭、西九文化區等遠離民居地點開設夜市場;在適當地區以「朝桁晚拆」方式開設短期夜市,長遠參考泰國及台灣等地,規劃開設長期的大型夜市。

香港沒有這類型的夜市嗎﹖其實旅客必到的女人街及廟街便是,但多年來亦僅此而已,沒有發展,甚至不斷萎縮,究其原因,是港府由來以久對小販文化的排斥與打壓所致。哈維爾《叛逆的地市》一書中提出「城市共同體」的概念,形容城市的生活模式是世世代代市集集體創造和擁有的成果。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城市空間被財團私有化以謀取最大利益,城市原有的多元性被消滅,走向單一化。這正是香港的寫照。

商場吸引力不再  延長營業時間無作用

早於1873年,港英政府開始為小販發牌,二戰後進一步將流動小販規範管理,一般分為固定攤位小販與流動小販。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屬於基層的小販攤檔與阻街、不文明、不衛生劃上等號,七十年代政府一邊廂停止簽發新的小販牌照,圖以「陰乾」方式逐步取締小販牌照,與此同時製作宣傳片呼籲市民切勿光顧無牌小販,「小販食物不安全,街道不衛生,勸導市民不再光顧。」這句奉政府喻相信七、八十年代成長的香港人都有深刻印象。及至2000年,政府成立小販管理隊,嚴打無牌小販。小販管理隊粗暴執法多次釀成慘劇,有小販逃避追捕跳河溺斃、有小販「走鬼」時衝出馬路被撞至終身癱瘓,他們不顧一切逃走,只因被抓到除了罸款外,生財工具一律被充公,可謂趕絕殺絕。新春期間小販管理隊不執法是約定俗成,但2015年起食環署員工一改慣常做法,掃蕩各區熟食夜市,2016年更引爆「魚蛋革命」,食環人員在年卅晚出動,市民自發保護小販檔,最後在旺角街頭爆發嚴重騷亂。香港立法會資料顯示,至今年3月全港只有295個持牌流動小販,比2001年下跌了74%。由於小販牌不容許繼承與轉讓,小販平均年齡達79.6歲。

港府稱要搞活夜市,推動夜間經濟,斷不會以為靠開設幾個夜間市集就可扭轉局面,近日就有消息指政府其中一個方案是建議商場延長營業時間,吸引市民晚間外出消費。香港十八區商場林立,但不論那一區都大同小異,充斥大財團旗下的連鎖超市、餐廳、商店。自2003年開放大陸自由行後,為了迎合內地人消費模式,特色小店被金飾店、藥房取代。香港的城市空間以至消費均被財團無底線壟斷,而政府就是箇中推手,經典例子有利東街重建項目。昔日位於灣仔的利東街又稱「囍帖街」,曾是印刷品製作及門市集中地,尤以印囍帖著名。攤販原非特色景點,而是人們真實生活的一部分,建構出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反而吸引不少旅客慕名而來,然而「囍帖街」難逃重建命運被拆,政府趕走小商販後,讓財團在原址發展大型地產項目,建豪宅與商場,招攬品牌開設旗艦店,然後對外聲稱這是香港的新旅遊景點,可笑不﹖政府今次想靠商場延長營業時間,推動夜間經濟,卻忽視商場對港人以至遊客已失去了吸引力,千篇一律的產品、熟口熟面的品牌,難道又是靠派甚麼晚間消費券催谷市民在指定時間消費?

官員扼殺本土文化 美食車計劃失敗收場

今天港府拍拍腦袋,忽然想到要搞活夜市。須知道,夜市的成功並不只硬件配套,沒有周詳的計劃,一切亦是只有空殼。以美食車先導計劃為例,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受電影《滋味旅程》啟發,於2015/16財政年度提出將外國流行的美食車引入香港,政府累計斥資了4000萬港元,計劃於今年因業務發展不理想而終止。香港上百年的流動小販文化政府毫不珍惜,卻不類不倫把源於美國的美食車文化移植來港,經營者入場門檻為60萬港元,由於成本高,經營者不得不提高食物價格,如首輪參與美食車計劃的天誠冰室,一個在茶餐廳售4港元的菠蘿包叫價20元,昂貴的「平民食物」對市民沒有吸引力,香港人喜愛「掃街」(一檔接一檔地光顧街頭小食),卻對美食車無感,只有坐在冷氣房製訂政策的官員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難明庶民的小確幸,才會捨本逐沒,扼殺本土文化,卻大費周張挪用別人的﹗

有網民發起為香港夜市命名,網上票選最受歡迎的是「YES HONG KONG」,如果懂得廣東話的人便能聽出一語雙關的諷刺,YES除了與「夜市」的發音相近外,更與香港人罵人時經常用到的一個詞彙發音十分相近,想知是那個詞的讀者可搜尋港產片《旺角卡門》張學友飾演的「烏蠅」與萬梓良飾演的Tony於麻雀館的經典一幕。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