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城市中的貧窮 尋找共同的脈絡

  • 時間:2023-08-31 22:25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城市中的貧窮 尋找共同的脈絡
去年十月在台北市南機場二期的一碼村舉辦的《貧窮人的台北》展覽。(圖:甘甘 攝)

香港和台灣都是亞洲中高度的發展經濟體,不過藏在繁華的表象下,貧窮問題依然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

高房價與低薪水:台港共同的困境

在香港和台灣,特別是台北,高房價和低薪水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這種情況使得許多年輕人和低收入家庭,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高昂的房價不僅是讓他們難以有擁有自己房子,一些跨區或「北漂」工作的年輕人連租金都難以付得起,低薪水則限制了他們的居住環境的選擇,不少人只能住在共生房屋,甚至環境較不友善的「頂加」或香港的「劏房」,高房價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剝削了他們的生活品質。更甚的是,這種現象反過來又加劇了貧富差距,房東變得愈來愈富有,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雖然台灣和香港政府都有提供一些基本的社會保障,比如台灣的租屋補助,或是香港的綜援,但對於基層人士來說,這些措施通常是杯水車薪,遠遠不足以幫助他們真正脫離困境,只能暫時性滿足到一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


在《貧窮人的台北》展覽中,不同長度的毛線代表著不同水平收入,觀眾可以拿著毛線來纏繞自己每月需要付錢的項目。筆記的毛線只足夠繞過房租和水電、網路。(圖:甘甘 攝)

在都市中的生活掙扎

香港由於土地極度稀缺,很多低收入者甚至被迫住進狹小的「籠屋」或「劏房」,甚至有人決定不要租房子成為無家者,在通宵營業的網吧或在公園露宿,生活質量嚴重受限。相對來說,台灣的總體人口密度雖然沒有香港那麼高,但在台北房價居高不下的問題一樣非常嚴重,在台北亦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成為無家者。

貧窮往往被視為個人失敗,這種偏見常常成為解決問題的阻礙,事實上成因可能是社會結構的問題。比如香港和台灣面臨著傳統產業衰退的狀況,而新興的產業技術門檻大幅提升,淘汰了很多低技術或低教育的勞動者,使他們在職場上更容易被邊緣化。很多無家者事實上是有在工作,只是薪水太低不足以應付基本生活所需。

走出貧窮 依賴社會理解和努力

政府和社會有不少政策和措施試圖緩解貧窮問題,最直接的援助手段可能是經濟補助,例如失業救濟和老年津貼;在房屋政策上,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社會住宅的發展,以減輕低收入家庭的負擔,香港則有公屋等多項住房計劃,但由於需求過於龐大,這些房子往往供不應求,香港市民需要排隊等公屋的時間大約是六年以上。

教育政策的改善可能是一個長遠及更根本的解決途徑。台灣有許多針對弱勢群體的教育補助和課後輔導計劃,而在香港也有一些非政府組織也提供免費或低價的補習服務,但是仍可以檢視現時主流教育的模式是否適合於社會各個階層,比如一些人可能更需要早年職業訓練的機會及資格承認,替代在主流學校的考試制度,以及放寬更多職業專業的學歷限制,以增加他們取得更好收入的工作的機會。

長遠來說,社會對貧窮和弱勢的關注及支持,撕下文化觀念和社會偏見對貧窮的標籤,才能形成改善問題的更多可能性。

作者》甘甘 香港人,目前在台。寫在台見聞同時又會說起香港往事。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