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開啟
:::

習近平缺席G20峰會 是沒自信?還是另有所圖?

  • 時間:2023-09-08 13:50
  • 新聞引據:採訪
  •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習近平缺席G20峰會 是沒自信?還是另有所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缺席G20,引起許多揣測。圖為習近平上月23日參加南非金磚五國峰會。 (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很重要嗎?這個問題,當然是肯定的,畢竟全球兩大強權國家領導人見面,是如此茲事體大的事,而且對話的內容及見面的場合,不只影響兩國關係,也會牽動著國際情勢的發展,特別是自去年(2022年)底拜習兩人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會晤時提到「重建兩國溝通管道」的重要性;換言之,兩國領導人的直接面對面,是重建溝通管道的重要引擎,尤其是朝向互設「護欄」(Guardrails)來避免爆發軍事衝突,外界都在關注拜習兩人何時會再見上一面。

習面臨西方圍堵 又得防範印度攪局唱反調

本週即將在印度新德里舉辦的G20峰會,習近平確定不會出席,改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前往參與,這意味著,拜習兩人要見面的話,最有可能的時間會落在年底11月在美國舊金山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不過,拜登對於習近平缺席G20,據相關報導指出,他曾表示相當失望,或許這是拜登的客套話,但也意味著「拜習會」能否舉辦的不確定性。

當然,值得關注的是,排除疫情封鎖階段,習近平足不出國宅在中南海之外,G20跟APEC的峰會都是習近平會親身參與的國際會議,顯然中國對這兩個國際機制的重視,如今習近平卻是選擇缺席G20峰會,背後的考量及顧慮為何?令人玩味。

當然,有論點認為,習近平缺席這次的G20峰會,是因為在印度舉辦,由於印中關係緊張,近年來邊境糾紛頻傳,兩國軍事衝突一觸即發;同時,雙方都存有「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是美國主導「四方安對話」(QUAD)的主要成員之一,而中國也刻意強化與南亞國家的關係,特別是拉攏印度的死對頭巴基斯坦,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印中之間的矛盾持續深化。此外,印中兩國在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中相互攀比影響力,例如「上海合作組織」(SCO)、「金磚國家」(BRICS),都可以窺見相互扯後腿的小動作。

有人認為習近平缺席這次的G20峰會,是因為在印度舉辦,由於近來印中關係緊張,且印度又是美國主導「四方安對話」(QUAD)的主要成員之一。圖為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

當然,探究習近平缺席G20一事,其實也有著雙層意涵,包括內部及外部的戰略思維,就內政角度來看,當前中國經濟及社會問題愈來愈凸顯,這會否影響習近平的政權穩定,以及近期因為前中國外交部長秦剛突然消失被解職事件爆發,中共外交系統的不確定性增高,這會不會對習近平出訪帶來更多顧慮,雖然無法如實推斷但也不無可能。

中國對外沒把握 另起爐灶南南合作取暖

從外部情勢觀察,當前西方勢力對中國的敵視不斷加深,美國在各種國際組織及平台的重視,中國反而難以在G20有所發揮,甚至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也沒有出席的狀態下,中國更是孤立無援,更不願看到習近平在峰會中被孤立的窘境。

就中國目前的對外佈局來看,如何鞏固自己能主導的國際機制,例如SCO、BRICS等,以及打造也別於西方的發展中國家陣營,這在邁入中共二十大之後,儼然已成為中國的外交路線,例如拉攏與美國對立的國家、強化與中東地區的關係、伸入美國在美洲地區的後花園等,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已修復斷裂七年之久的外交關係,近日更是完成雙方互派大使,中國是關鍵的幕後推手,這反映出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此外,「中美洲議會」(PARLACEN)不久前通過了「排台納中案」,中國成為取代台灣的觀察員,這也是中國拓展「非」已開發國家關係的成功案例,成為中國突破西方圍堵的重要支點。

持平而論,習近平有沒有出席重要國際場合,這也可以解釋為中國的重視程度,換句話說,缺席改由二把手李強代表參與,雖然不代表中國認為G20不重要,但也意味著習近平認為不必親自出席,這表示重要程度正在下降,或是中國更偏向投入更多心力在有把握且有利的國際機制,極有可能打造新一波的「南南合作」(South–South Cooperation)模式。

問題是,中國還有多少能耐用「發展中大國」的條件來「當頭」?甚至是藉此來「有所作為」呢?可以確定的是,威懾力及氣勢恐怕會比2014年剛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還要弱許多,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也開始推出對弱勢國家的「基礎建設援助計畫」,以及防範中國的經濟脅迫,這勢必也會削弱中國想要達到的成效。而在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下,美中兩大國交鋒不斷,習近平由內而外的政治判斷邏輯,會不會出席兩個月後在美國舉辦的APEC峰會,仍還有變數,可以藉此觀察中國對外戰略判斷是否有轉變。

作者》吳瑟致 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

相關留言

本分類最新更多